本报记者 宋振峰
没有给项目的优势,没有拨资金的能力,包括高校在内的事业单位如何搞双联?
“这其中关键就是要发挥各自单位自身优势,结合所联贫困村贫困户实际,找准双联切入点。”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基对记者说。
在西北师大看来,贫困村发展制约因素很多,既有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滞后难题,也普遍存在着教育落后问题。刘基说,“扶贫,扶智是前提。我们就是要立足高校智力优势,发展专业特长,突出‘教育扶贫,智力解困\’。”
唯有贫困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越来越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宽。在双联行动中,西北师大以“启民智、鼓民力、促民富”为目标,在抓好“六项任务”的同时,全面开展教育扶贫,用智力、用教育,去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用智力、用教育,去培养农村下一代,把帮扶外力变为致富内力,闯出了一条双联的新路子。
这是甘肃扶贫史上从未有过的场景——高校干部职工和贫困地区的群众开始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共同谋划脱贫的办法,共同寻找致富的道路,让希望的种子在甘肃这片贫瘠的土壤生根发芽。
启民智
反贫困,教育是通往彼岸的渡船。
但是,西北师大双联的陇南市宕昌县、礼县两县7个乡镇14个村,全部位于山大沟深的贫困地带。重重大山的阻挡,使这里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通过教育扶贫,弥补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均衡,成了师大人首先的选择。
师资,是贫困地区办学的“鸿沟”。针对这一问题,他们在2012年基础教育初级中学骨干教师“国培计划”项目中,选派60名数学、历史、化学、生物等师范类专业的优秀大学生,深入宕昌、礼县的中小学顶岗支教,置换当地中小学一线教师到西北师范大学进修学习,以提高当地师资队伍水平。
工作9年了,徐天意老师终于得到了一次到省城高等学府培训的机会。其实,不要说来兰州了,他所在的礼县三中,离县城有40公里,中间隔了好几座山。
“现在学了整整一个月,收获真是太大了。将来我回去教学的话,肯定会有很大改观。”10月14日,徐天意对记者说。
在徐天意以往的理解中,作为老师,自然而然是课堂主角,于是,他在教学中,“不管学生接受不接受,一个劲儿往学生脑子里灌。”(转2版)
(接1版)通过有关新课改理念的培训,如今他下定决心,实行参与式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点燃学生想象力的火花。
请上来的同时,也在走下去。今年中考、高考前夕,西北师大利用其附中、二附中的优质教育资源优势,组织经验丰富的老师赴礼县、宕昌对当地教师进行培训,为初三、高三毕业班师生进行辅导。
教育对口支援,不仅仅限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7月19日,西北师大双联行动城乡学生“手拉手、心连心”活动在兰州启动。来自宕昌县、礼县的161名中小学生,走进“象牙塔”,与欢迎他们的西北师大第二附中、第一附小的同学们一对一结成对子。同吃、同住、同活动,城乡学生在互帮互助中共同健康成长,梦想从这里一道起航。
“到兰州,让我大开眼界,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虽然我们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没有兰州的同学们好,但只要我们好好学习,一定也会走出大山。”宕昌县哈达铺中学九年级学生张小惠说。
鼓民力
在师大人看来,双联行动,绝非简单地送钱送物,一送了之,而是要做好技术帮扶、文化帮扶、理念帮扶,授人以渔。
为了让贫困村干部增长见识、转变思路、更新理念,为推动双联行动做好理论储备,他们先后组织35名联系村村干部赴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榆中县农业示范园区、定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西北师范大学以及附属中小学进行了考察学习,让村干部身临其境接受培训。
礼县白河镇五星村村支书左常亮没想到,短短3天的培训,给了他一把开启村子发展道路的“金钥匙”。
在安定区参观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技术时,眼前的一个个增产数据让左常亮很是动心。“这技术在干旱地区都有这般威力,我们那儿是半干旱地带,应该也行吧?”回村后,他立即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商量,在村里尝试着铺了1000亩全膜玉米。
“七月下旬到八月,正是玉米最需要水的时候,可20多天没下雨,按往年,肯定会减产。”左常亮告诉记者,出乎全村人意料,往年一亩地打1000斤左右的玉米,今年每亩增产200斤到300斤。
“这是真正的开拓思路的培训,受益匪浅。”白河镇古桃村村支书邱继国说。
“为啥定西人能把不起眼的洋芋做得这么大,在全国都叫响了,我们也有核桃产业,为啥做不大做不强?”在考察学习中,邱继国一直问着自己。
在产业上规模、上水平的同时,也得有现代化的经营手段。回到村子后,正好西北师大双联的干部又来了,在他们的指点下,邱继国联合村里的致富能人,成立了核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培训一次,受益一生。扶智还扶出了志气。“我们村在大山山顶上,靠争取国家项目,一时半会儿也弄不了多少,出去一看,想发展,关键还是要靠自己。”邱继国说。在他的组织下,村里4条总长6公里的田间小道,以前上个粪都得人背驴驮,现在能开“三马子”了。
“原来一亩地的玉米,人背得3天,现在一天就解决了,省下来时间,出去打工,一天不就多挣200元吗?”邱继国说。
让农民乐起来!今年暑假,西北师大还组织师生,到礼县、宕昌举行了“送文化到家门”慰问演出,开展了“乡村少年科学营”等社会实践活动。精彩的文艺演出,特殊的科普教育,让村民感到新鲜又解渴,笑声、掌声在大山里不断回荡……
促民富
“贫困地区首盼、急盼的是什么?是发展、是致富。致富路上,他们碰到的难题,就是我们高校老师研究的课题。”西北师大博导、科研合作服务处处长张继教授告诉记者。
从科研项目入手,把特色产业带起来。依托专业学科平台,西北师大根据各地不同的产业特点,帮助当地制定产业开发、科学养殖、农产品深加工、品种改良规划,进一步提高了当地农产品附加值,延长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
宕昌是我国中药材重要产区之一。可在张继看来,这里的中药材生产大多还是作坊式的,加工提升的空间很大。比如红芪,还能开发出有关口服液、保健茶等。
张继还是西北特色产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她告诉记者,在整合西北师大和省内相关资源,与陇南地区全方位开展教育、科研等合作的同时,他们还积极利用企业联盟这个平台,服务陇南地方经济发展。
礼县白河镇古桃村适宜种核桃,可村里一组种的大多为夹皮老核桃,仁不好取。村民杨苟平告诉记者,平常一株盛产期的核桃树能打300公斤左右,可今年的老核桃树,有的一株才打了80多斤,就这,客商来了都看不上。
利用高接换优技术,挨家挨户进行品种改良。张继他们联合战略联盟的盟友——陇南经济林研究院,给礼县乃至陇南的核桃品种改良。今年陇南全市核桃高接换优近100万亩,仅古桃村一组就改良了80多亩。眼下,古桃村和相邻的3个村一道,成了白河镇的万亩优良核桃示范基地。
“一亩20株核桃树,将来一株能打300公斤,新品种能比老品种一公斤多卖5元,这样一亩就能多卖3万元,你算算,全村几百亩核桃都改良后,能给我们农民增收多少钱?”杨苟平对记者说。
“科学研究如果不走向社会、服务社会,肯定是苍白无力的。双联给我们高校老师提供了走出书斋、深入实际,锻炼能力、服务社会的难得机遇。”西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于树青说。
在双联这个更大的舞台上,包括张继在内的师大干部职工饱含热情走出“象牙塔”,结合专业特长,因地制宜,为联系点经济社会发展把脉问诊。
礼县白河镇农贸市场,以前只是个马路市场,现在镇上做了个新的市场规划图,可消防通道设计不到位,得不到审批。
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西北师大地理与环境科学院副教授雒占福和两名研究生一道,花了多半个月时间,做了有关变更设计。他们在完善消防通道的同时,还从空间布局入手,重新调整了建筑风貌,设计了与周围环境协调的景观带。如今,一座崭新的农贸市场呼之欲出。
“作为一名老师,虽然不直接参与双联,但学校请我们专业技术人员出马为双联服务,我还是非常乐意。”雒占福对记者说。
新闻推荐
2月17日,在榆中县夏官营镇夏官营村文体活动广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农民自办趣味运动会正在热热闹闹地举行。乒乓球颠球跑、摸石头过河以及插花接力赛等体育项目,吸引了近600多名村民前来参与。本报记...
榆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中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