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车队抵达通渭 许亚飞 摄
商报讯 (记者 窦文杰 方敏) 由《西部商报》、中国甘肃网联合腾讯网共同发起,陇运驾校鼎力加盟的2012年终大型公益项目——“新年新衣”公益活动,在昨日上午9时再次出发,为山区孩子送去新年礼物。由六辆车组成的爱心车队承载着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心,赶赴通渭县和榆中县的山区小学,将价值37万元的1200余件新冬衣以及帽子、手套、围巾、文具等爱心物资送到山区孩子们手中。
一路车队
一路不停 只为孩子的“新年新衣”
寒风凌冽,道路崎岖,当人们沉浸在节日来临之际的欢乐之中时,山区孩子们衣衫单薄的身影,仍然让众多爱心人士挂心。为给山区的孩子送去元旦前的祝福,新年新衣爱心车队兵分两路,再次出发,为孩子们送去节日的祝福。昨日上午,由陇运驾校鼎力加盟的爱心车队再次在西部商报爱心捐助点集结。爱心捐助点无比忙碌,爱心司机们早早便来到报社,大家争先恐后地装车。“选择在今天为孩子们送去温暖,真是个好日子,明天就是新的一年了,孩子们穿上新衣服,肯定会很高兴。”陇运驾校爱心司机小朱说道。
第一路车队在高速路和山区公路上行进,下午1时许,爱心车队到达通渭县城。虽然路途遥远,但爱心车队和志愿者们对孩子们的牵挂没有变。
在通往崔家河小学的路上,山路陡峭蜿蜒,爱心车队在对讲机相互呼叫提醒之下,确保爱心车队能顺利到达。下午3时许,车队到达通渭李家店后向崔家河小学行进。在崔家河小学,爱心车队为这里的90多名孩子送去温暖。之后,车队继续一路奔波开往30公里以外的通渭常河镇贡唐希望小学(阳坡小学),为早已等候在这里的100多名孩子,送去衣物和文具等爱心物资。到达通渭第三所小学四坪小学的时候,已经是下午5时40分。将沉甸甸的爱心物资发放完毕后,爱心车队迎着夜色,返回通渭县城。回想孩子们的笑脸,车队成员的一身疲惫也被一扫而空。
二路车队
雪路行进 爱心送到榆中北山
通往榆中县北山地区的道路上覆盖着厚厚一层积雪,又加之道路多为蜿蜒崎岖的山路,给我们的第二路爱心车队带来了不小的麻烦,爱心之旅显得异常艰难。面对困难,爱心车队每一位驾驶员在驾车途中都显得十分谨慎,小心翼翼地通过每一个危险路段。
经过近3个小时的奔波,爱心车队终于抵达了第一站——榆中县中连川乡撒拉沟小学。到达目的地后,爱心车队工作人员在学校老师和当地群众的帮助下,将一件件新衣、围巾、帽子等爱心物资从车上卸下,并分发到每一位孩子的手中。
爱心物资分发完毕后,爱心车队成员们顾不得休息,便再次启程,开赴榆中北山的另外一所山区小学——贡井乡吕家岘小学。下午3时许,当我们抵达吕家岘小学后,学校师生立即围拢上来,帮助我们搬运爱心物资。孩子们手提着一摞摞崭新棉衣,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吕家岘小学五年级学生杨阳搬得非常卖力,记者走上前去问他累不累,杨阳腼腆一笑,说:“不累,谢谢叔叔阿姨们给我们送来了这么好的新年礼物!”
下午5时,太阳西斜,天气愈加寒冷。我们的新年新衣爱心车队终于抵达了榆中北山爱心之旅的最后一站——哈岘乡哈岘小学。看到孩子们通红的小脸和兴奋的表情,大家的疲惫一扫而空。“看到孩子们这么开心,我觉得今天就算再累也值了。”爱心车队成员徐女士开心地说。
报料明星
为山区孩子献上绵薄之力
昨日,在本报奔赴榆中北山山区的爱心车队中,还有一个特殊的成员,她就是前不久刚刚获得“西部商报报料明星奖”的热心读者徐世花女士。她驾驶自家的货车加入了我们的“爱心车队”,同行的还有他们读初中的女儿丁敏娇。采访中,徐女士告诉记者:我和丈夫带着女儿一起加盟这个活动,感到十分荣幸,一方面,可以为山区的孩子们献上绵薄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我们的女儿接受教育,学会感恩。感谢《西部商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这么好的机会。”
安全运输背后 有强大的实力保障
作为“新年新衣”温暖行动爱心车队主导力量的陇运驾校,参与了本次活动的多次爱心运输,这次他们和我们一道出发安全运输爱心物资。对此,陇运驾校负责人表示,陇运驾校一次次安全运输的背后,是强大后方实力的保障。该驾校作为甘肃省惟一一所国营驾校,占地176亩,由省交通运输厅投资建设,是集驾驶员培训、甘肃省教练员从业资格培训和交通行业相关职业技能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校。学校拥有良好的专业设施,雄厚的师资力量,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先进的管理模式,是省交通厅为全面提高全省驾驶员培训标准而精心打造的一所省级“示范性”“旗舰型”驾校,作为国营驾校,参加“新年新衣”温暖行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奉献一片爱心,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新闻推荐
“新年新衣”爱心车队再赴山区,为榆中县及康乐县的孩子送上爱心礼物再出发 让寒冷远离孩子
孩子们收到新衣后的喜悦溢于言表许亚飞摄商报讯(记者窦文杰方敏)新年送新衣,爱心暖童心。由西部商报、中国甘肃网联合腾讯网共同发起,陇运驾校鼎力加盟的“新年新衣”大型公益活动再次踏上爱...
榆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