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到了。当汽车停在甘肃榆中三角城乡政府门前时,我们一行当年曾经在这里插过队的知青们,几乎认不出这里就是我们四十年前生活与劳动过的地方。三角城是榆中县的一个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当年这里是全县二十七个公社里自然条件最好的地方之一,走过供销社大门旁边的小巷口就是我们的知青点。几十年的风雨侵蚀院子里的房屋已经没有原来的模样了,只有大门还在。着实让我们觉得岁月的无情。高中毕业的时候真年轻,朝气蓬勃,浑身上下透着一股豪迈气魄,如今我们都已人到中年。我们中的十个人,有在南方的林红,华北制药厂工作的杜京民,还有在邢台拖拉机厂工作的张社群,天津大港油田的陆云龙,有银川的张春燕,有来自南京外资企业的刘凤兰,中原油田工作的张军辉。不过我们中的女同胞大多已退休。弹指一挥间,四十年的时间带走了我们的青春。这次重返插队之地榆中三角城确实让我们感到一种久违的亲切,毕竟我们青春的年华中的两三年是在这里度过的,那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尚在文革后期,物资短缺,生活艰苦。插队时期的第一年我们被分配在社员家里,与社员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也就是当年所奉行的三同政策吧。插队后的第二年公社领导批给了一块地方,盖了几间房屋。作为知青点,刚开始我们十位男女知青都不会做饭。大队领导又派了一位大婶手把手教我们生火,和面,做饭。渐渐地我们学会了做饭。因为要轮流做饭,不去地里干活伏在桌上负责给大家做饭。那个时候,饭菜简单,揪面片,炒点洋芋菜,蒸一锅馒头。总记得,张春燕与张立军不会生火。那时做饭用的是灶火,用风匣拉火,火苗一下子窜出来把她俩的眉毛都烧焦了。
劳动对于我们军队干部子弟来说并不轻松,尤其是夏收站在地头望着那金黄色一片的麦子,我们不知道怎样拿镰刀割麦子,蹲在地里大太阳照在头顶。割上一小会儿,汗珠便顺着脖子直往下淌,那种苦与累是无法用语言表述的。一天下来,腰酸胳膊疼手心里磨满了血泡。从一下地割麦子开始让我们真切的认识了一粒粮食的来之不易。夏收,社员称它为龙口夺粮。七月麦收的日子往往有猝不及防的大雨倾盆而下。如果下雨时间一长麦穗就会倒伏在地里,这样庄稼的收成就会减少。因此,在我们的记忆里插队期间麦收时节是最为辛苦的一个月。几十年的时间过去了,好多东西都忘记了。但是当年我们插队时所经历的一次生与死的瞬间,却牢牢的留在我们心底,那是麦苗返青的一个日子。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生产队的曹队长带领我们几位知青去放水。由于在平田整地挖过的地埂边的土是虚的,加上天黑看不清楚陆云龙一脚踩上去顿时他就被陷入泥浆中。由于上游水的冲力。一刹那间,陆云龙被淹至半身,见到此情景我们几个女知青吓坏了。幸好曹队长及时上前一把将陆云龙从泥浆中拉出来,避免了一起事故的发生。
中午时分我们在当年的回乡知青、如今的农民企业家向富云的陪同下去兴隆山。那里曾是我们生活过的一个地方,父辈们在那里肩负着国家的国防任务后来因为换防便奔赴了全国各地。带着亲人们的嘱托我们又回到兴隆山来看看。此地现已是一个山清水秀,松柏常青游人如织的旅游胜地。昔日的军营也改为景点服务区,我们一行踏着当年熟悉的小路,重上了兴隆山寻找着我们曾近度过的青春岁月的痕迹。感慨万千故地重游看到如此美丽风景如画的兴隆山。我们久久不忍离去。无奈天色已晚,我们一行十人恋恋不舍的坐车回兰州,准备次日返回各自的地方。短短的回访,给予我们心灵最好的安慰。曾经的岁月,留给我们的是永恒的思念。
新闻推荐
把对招商引资项目的承诺切实履行到位袁占亭前往兰州高新区现场办公
【本报讯】11月10日下午,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占亭前往兰州高新区,就东部科技新城发展过程中急需协调办理的事务现场办公,要求兰州高新区和榆中县政府、市直有关部门要以战略...
榆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