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飞舞,寒风刺骨,兴隆山下的榆中县城迎来了又一个隆冬。看着市民们穿着各色各样时髦的暖鞋在风雪中穿行,我忽然想起了小时候母亲做的鸡窝子。
鸡窝子是家乡农家妇女做的一种棉鞋,顾名思义,就是穿着像小鸡在自家的屋窝里一样暖和,上世纪70年代之前在榆中农村盛行,是父老乡亲必需的防寒之物品。这种鞋由厚实的鞋底和棉鞋帮构成。平时天阴下雨或晚饭之后,母亲就挤时间,凑在煤油灯下纳鞋底。她把牛皮纸贴在我的光脚丫上,用铅笔一勾勒,就剪出了合脚的鞋样儿,然后将它贴在用碎布片粘成的布料上裁剪(所用的糨糊是用杂粮粗面调剂而成的),就有了鞋底底的雏形,再将它们三片五片粘合在一起,表面粘一层白粗布,就成了厚厚的鞋底儿。接下来是纳鞋底的工序,用自家捻的粗糙的麻线飞针走线,让细密的针脚在白粗布上行走,就勾勒成一个既简洁又美观的图案,横看是行行竖看是样样,这样做成的鞋底坚实耐磨,不容易破损。纳鞋底其实是一项艰辛的劳动,母亲右手中指上需要配备一个铮亮的顶针儿,才能穿透厚厚的鞋帮,有时候一失手,手指上被扎出殷红的血。农村妇女们柔嫩的十指就被看似不起眼的劳动打磨着,变得粗糙坚韧无比。
鸡窝子的鞋帮儿需要两层布,中间夹上厚厚的棉花。里面的一层依然是白粗布,外面是当时十分流行的青平绒布,用粗麻线将它跟鞋底缝合在一起(家乡人叫绱鞋),一双结实美观的鸡窝子就做成了。它的外形像鸡头的形状,有一条较粗的绒线连接着鸡冠到鼻梁的距离。一双脚钻进去,即刻被虎张口的“鸡身子”包裹得严严实实,连脚脖子都热乎乎的,好像吸收了鸡的体温。如果是爱美的女孩儿,鞋面是用鲜艳的红平绒做的,在雪地里玩耍,宛若两只红扑扑羽毛的小鸡扑棱着啄食,可爱极了。女人们起早贪黑,必须赶在冬季到来之前,做好大大小小的鸡窝子,那就是献给家人最好的新年礼物了。
毛袜袜就是家乡人手工制作的羊毛袜,多由上了些年岁的男人来做,我的爷爷就有一手编织羊毛袜的技艺。织袜先要捻毛线,这是个蓄工,要经过日积月累才能完成。那时候家里养几只绵羊,到了秋后剪一茬毛,漂洗干净,分一点装进精巧的毛笼里。毛笼子用纤细的栒条子编织而成,好像是瓢的形状。捻线的时候左手持“瓢”,右手拨动线陀,就能捻出洁白如雪的羊毛线。接下来就是织袜,用三根长长的锃亮的扦子串着编织物品,其中两根轮换着在爷爷瘦骨嶙峋的指间灵巧地翻动,就织出了看似粗笨实则保暖的羊毛袜。
数九寒天,最容易冻伤的就是行进在雪地里的嫩脚板。一双崭新的鸡窝子,再配备一双厚实的毛袜袜,当然还需要棉衣棉裤,这些看似粗笨、臃肿的纯手工制品,却是那个年代家乡人不可缺少的防寒保暖的必需品。穿着它走过滑冰、打雪仗的童年,走过十年寒窗的学生时代,走过了磕磕绊绊、曲曲坎坎的风雪人生路,也必将珍藏于我充满感恩、怀念亲情的记忆里。有时候翻出来对儿孙们讲讲,也不失为一本忆苦思甜、激励后辈的教科书。
新闻推荐
今年以来,榆中县地税局不断强化实践探索,把依法治税始终贯穿于组织收入的全过程。一是依法收税。坚持组织收入原则,严禁违反税收法律法规超越权...
榆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榆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