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
在峨眉山东面、峨眉山市东南部有一千年古镇叫罗目,又名青龙场。古镇历史底蕴深厚,为宋代著名的峨眉五镇之一。这里曾是通往大小凉山、西昌、云南的古代交通要道,是山货和内地物资的交流中心。历代商贾云集,人文繁荣,享有“名山古镇”称誉。
古镇依临江河岸而建,临江河发源于峨眉山麓,峨眉仙山多云雨,林间小溪汇成河,依山而下,夹着山石流经到罗目古镇时,临江河已长达三十多公里,河床也宽过百米,河岸积着的垒垒卵石,就像峨眉仙山赠与古镇的“石宝”。古镇顺河街一户人家从河石中淘出的半尊石神像,还不知是山上的哪路神仙。
斗转星移,事过境迁,历经千年风雨沧桑,小镇依旧古风犹存,传统民居风韵悠长。顺河街、半边街、周巷巷、青石桥巷……任何一条街巷都是一幢幢穿榫斗梁、雕龙画凤的小青瓦古旧木板房,木板房往往是临街上槽板的铺面,进去后是小天井四合院,院内有院,屋中有屋,堂屋的神龛、古画像、雕花的门楣、木条格的窗棂、阶前的苔藓、墙上爬满的青藤,这一切仿佛都向人默默讲述着久远的故事。
踏着青石板铺就的老街,置身于高低错落的古宅,清澈的溪水穿街而过,有的大院门口坐着穿蓝布衫,摇着蒲扇的老妪和“吧嗒吧嗒”抽叶子烟的老头,他们在各自门前喃喃自语,不知絮叨着哪朝哪代的旧事。溪边石阶下顽童们用枝条追撵着几只小鸭子,青瓦屋顶炊烟袅袅,鸡犬相闻……使人仿佛时光倒流,恍若梦里。
镇上住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他们会就着天时地利做点小买卖。逢着赶集的日子,小镇便会十分热闹。十里八村的乡民纷纷赶来,大人小孩把每条街都塞得满满的,人们吆喝的声音,讨价还价的声音,闲聊说笑的声音,也把小镇塞得满满的。街上穿皮靴的商人与穿水笆笼草鞋的农民并行,抹口红、挎坤包的金发女子与穿布衣担菜的农妇擦肩,穿着时髦的“超哥”与“吧嗒”着叶子烟的老汉同坐一茶馆“吹牛”……原始古朴与现代文明就这样在小镇交织着。不过热闹也只有半日,过了中午,小镇重归平静,此时喧嚣和繁华都谢幕了,曲终人散后的安静,如同老屋门前溪水潺潺,恬淡而静谧。
古镇传统风味小吃不少,多是夫妻店。长条凳、四方桌,店小但价廉实惠,红豆腐、蒸笼肉、米包子、汤锅牛肉、叉烧包、烟熏卤鸭等。更有特色美食“五豆”:豆腐干、豆豉、豆花、豆腐脑、豆渣粑。特别是那边烤边卖的豆渣粑,整条街都香气扑鼻,令人垂涎欲滴。若想一饱口福,只需花上几元钱,定会让你吃得酣畅淋漓、回味无穷。
半边街的几家铁匠铺不知敲打了几百年,传递了多少代人。那“呼隆、呼隆”拉响的风箱和砧板上“叮叮当当”的敲击声,给寂静的小镇平添了些许悦耳的音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声音没有从古巷子中停止,只为了那份生计而忙活着。
接下去的是十来家篾具店,背篓、箩筐、斗笠、草扒、撮箕、蒸笼、刷把,生产、生活用具摆了半条街,有的还一边卖一边编。拙朴真实的原始技艺,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民俗风景线。
穿过半边街的临江河上,有铁索桥一座,古名紫芝桥,过桥是三峨中的二峨山。山有猪肝洞,洞因顶上有一钟乳石似猪肝而得名。这里道观甚多,是峨眉山“道家第七洞天”的主要发祥地。当年,横跨临江河两岸的龙凤廊桥是二峨山道观人士的往来之路。
对于千年古镇罗目,在这个文物遗存众多,文化底蕴厚重的地方,唯有放慢脚步,像品鉴一杯陈年老酒,方能领略古镇的精彩与悠远,大气与从容。
想要远离喧嚣,荡涤尘世的纷扰?走,到罗目古镇去。
新闻推荐
被救下的藏酋猴记者张波摄一只野生的猴子被人路边当街兜售,有人扬言说要买来吃肉,路过的峨眉山市市民邹金洪于心不忍,掏钱买下这只猴子并交到当地林业部门手中,后来经鉴定,这只猴子是藏酋猴,为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