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福文 崔航
现如今,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越来越快,已呈现“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特征。
目前,市人民医院有离退休职工448人。其中,80岁以上近百位老人中,有10多人选择了养老院养老,还有多人正在为居家养老还是养老院养老纠结。单一的居家养老或传统的养老院养老已不能满足大家需求,尽快实现“医养结合”成为热门话题,引起社会关注。
老人期待“医养结合”
一次次地住院、出院、转院,不知让多少家庭和老人深陷疲惫,不堪其苦。
住在市中区苏稽镇一敬老院的王大爷患有多年的慢性病,肺气肿、高血压等,一年要住几次院。他常说:“我80多岁了,儿女不在身边,病又多、体质差,住一次院,折腾一次,都折腾怕了。盼望常见病、一般的病,在敬老院就能解决,这样,会少很多麻烦。”
家住峨眉山市的童奶奶,过着居家养老的孤独生活。她年纪虽然不是很大,但病多病重,冠心病、糖尿病、肾病,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医院。童奶奶虽有一定收入,但由于无儿无女,每年支付住院、请陪医的费用仍然让她比较头痛。“如果社区医院能养老就好了。”
乐山城区某小区的万大爷、陈大妈年近80岁,退休前都是医务工作者。现如今,两人由于体弱、生活能力差等,非常希望以前就职的医院能开设养老床位,让自己养老看病无忧,又不远离老同事、老朋友生活圈。
“目前,我们敬老院里的老人大多有基础病、慢性病。而老人一旦发病,联系医院、联系老人子女很麻烦,并且老人安全、费用等也是问题。” 乐山城区一家私人敬老院院长表示,“我们也很希望与医疗机构合作,医疗机构定期、不定期到敬老院巡诊送医或在敬老院设医疗点,进行‘医养结合\’,以方便老人们就医。”
落实政策,及早造福老人
现阶段,四川省、乐山市的“医养结合”水平还很低,大多数养老机构没有设立医疗机构或相应功能,医疗机构设立养老机构的就更少。有的养老机构虽然设有低端的医务室、卫生所,但由于成本或运营等原因,大多是摆设或应景,没有为老人们提供实质的服务。
就我国当前社会、经济以及医疗卫生、养老事业的发展水平看,笔者认为,在养老机构设置相应的医疗机构或功能要现实些、容易些。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要求,“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可申请纳入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范围。”
政策是明确的,为什么“医养结合”结合不起来,不能满足广大老年朋友的需求呢?对此,笔者认为,首先审批不容易。卫生部门有相关规定,一个地区医疗机构配置与人口比例已达到规定指标,就不能再新建医疗机构。再加上成本高,风险大,不少养老院都没有能力设置、经办医疗机构。要知道,设置一个医务室,至少要聘请一名懂老年病的全科医师和多名有资质的专业护士,加上薪酬、设备、设施等下来,不仅成本高,潜在风险也较大。
如何才能落实好政策,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发展呢?重视 “医养结合”中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不同情况和问题,主动进行规划调整、政策调整、指导帮扶,使医疗卫生资源与养老事业发展较好地结合起来,形成医养优质资源,才能满足广大老人们的养老、健康需求,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作者现就职于市人民医院离退休干部管理科)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雷黎丽)昨(19)日,乐山市2016年首期乡村女性互联网创业公益培训班在峨眉山市开班。当地100余名有创业能力和创业意愿的农村妇女参加了培训,系统学习互联网、电子商务知识和相关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