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凌晨,随车机械师陈柏文检查动车
编者按
时代在变 人在变, 回家的心 没变。
2018年春运2月1日拉开序幕。条条归途上,人们将开启一段新的春运记忆。
40天里,全国近30亿人次出行,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周期性迁徙又将上演。这份记忆也将拥抱新鲜:
从“路途漫漫”到“说走就走”;
从“通宵长队”到“扫码刷脸”;
从“子女还乡”到“父母进城”
从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再到动车、高铁……
每一个改变的细节都在述说着几十年间的进步,讲述着春运的变迁。
唯一不变的是回家的心。
时代在变化,一些人对于文化、血缘、土地等问题的思考也在发生变化。
但只要思念和牵挂还在,无论回不回家,春节都是一次心灵归途。
时代在变,人在变,回家的心,从来未变。
广场上,人们行色匆匆,广播声四起。行李箱、编织袋拥挤地排着队。王建国和妻儿靠坐在一块电子屏的立柱下,啃着玉米,神情里透着疲惫。他们从新疆而来,上午刚刚到成都火车北站,17时55分,三人还得转乘T8869次列车前往攀枝花,再乘坐一个多小时的客车才能真正到家。
2月1日,2018年春运大幕正式开启。成都商报记者来到北站,记录下几名普通人的归家故事。
不变
亲情
回乡路上的“小板凳” 只为没有坐票的儿子
1月30日晚,新疆乌鲁木齐火车站。王建国背着大大的背包走在前面,妻子何女士一手牵着4岁的儿子洋洋,一手拎着装有电饭煲的纸箱,纸箱上还有一个用麻绳系着的红色小板凳。他们的终点是四川成都。2天后,再从成都换乘前往攀枝花的火车。
这趟归乡路,有些难熬。尽管夫妻俩提早了好几天买票,但还是没能抢到一张坐票。从乌鲁木齐到成都的35小时41分车程里,他们只能在车厢狭窄的过道内休息。那个系着麻绳的红色小板凳则正是夫妻二人为儿子洋洋准备的。
2月1日上午,这趟漫长的列车抵达成都火车北站。三个人明显困了,但还不到进站时间,他们只能在广场上稍作休息。天气阴冷,何女士给洋洋套上了一个棉质帽子,王建国则到附近的餐馆买了些吃的过来——三个糯玉米棒子。候车的人群中,三个人挨坐在一起,一口口吃了起来。
夫妻俩这几年都在新疆务工,“在那边的农场地里干活,也做一些杂工。”他们有两个孩子,大一点的今年17岁,留在老家,但已经没有再上学。小一点的洋洋,春节后即将满5岁。洋洋平时跟在身边,夫妻俩会带着小板凳让儿子可以坐一坐。没想到的是,这个小板凳会从新疆带回了四川。“没买到坐票,但不能让娃娃受罪啊。”
这一刻,归途中的小板凳就是一家温暖的亲情。
爱情
行走在夜晚的列车 那头是一年未见的丈夫
K4223次列车,2月1日14时56分,从成都出发,11小时41分后,抵达云南昭通。一路上大部分时间,都将在夜间行驶。几天前,何淑华接到了丈夫的电话,电话那头,丈夫老杨告诉她,“今年估计回不来了,还有些事没有处理完。”老杨在当地做杂工,哪里有活就在哪里干。今年是老杨在昭通工作的第5个年头,往年的这个时候,他早该在家里了。但,今年成了例外。
他们的家在眉山青神县。得知丈夫无法回家,何淑华决定前往昭通陪伴丈夫,他们有个儿子,已经20来岁,在成都工作,到时候也将前往昭通。1日清晨6时许,何淑华就出发了,她没带多少随身物品——一个挂在胸前的小挎包,一个装了点腊肉和几身衣服的黑色背包。
1日中午,火车北站的广场上,何淑华一个人坐在背包上,拿着一张小小的蓝色车票,盯了很久,见记者过去后,才慢慢放回了包。“他到时候会来车站接我,其实,不来我也能够找过去。”何淑华说。
这个春节,可能注定漂泊在外,尽管多了些无奈,但这趟旅程能让她与爱人相聚。
乡情
一摞竹编扛肩上 拿回去晒家乡的花椒
进站口,老夏挤在队伍的中间,边走边给身旁人致歉“不好意思”。因为他扛在左肩的一摞竹编好几次碰到了相邻的旅客。几个直径超过一米的竹筛子是老何在成都空余时间亲手编织的,宁夏老家种着几亩花椒树,这些竹编正是他带回家的“礼物”,“拿回去晒晒花椒”。
他来成都不长,在温江的一个工地做建筑。期间,工地停了一段时间工。老夏没事的时候就到周边的村子里找些竹子,给村民拿一点钱,借把刀,划成条。他手巧,擅长竹编,几天就能做成一个成型的竹筛子。那段时间,他前后做了四五个。这次,他把竹编扎在一起,准备全部带回家。
老夏在宁夏的老家种着花椒,当地已经成片,成熟的季节,村里四处都是浓郁的花椒香。每次出来务工,身边也总少不了一个飘香的小袋。说起今年在成都的收入,老夏笑言“还不错”。他说,明年还来这边。
成都商报记者 杜玉全
摄影记者 王红强
变
北站
有点冷清
几十年来头回人这么少 包子铺老板一声叹息
昨天是春运第一天,火车北站的站前广场旁有一间二三十平方米的小餐馆,陈平穿着围裙在门口大声揽客,身后四层蒸笼腾着热气,里面是满满的馒头和包子。看一看两百米远处的检票口排着的短队,又看一看店铺左侧的临时候车大棚仍紧闭大门,陈平叹了一声气,嘟囔道:“今年春运人好少。”
今年春运,成都车站预计发送旅客870万人次,同比增加111.5万人次,增长14.7%。但成都站,也就是成都人民叫了66年的火车北站,预计发送240万人次,同比减少33.3万人次,下降12.2%。
昨日上午,为迎接春运,成都车站在站前广场上增设了张允先锋岗服务台,组织了数十个穿着橙色小褂的志愿者为往来的旅客服务。然而,火车站检票口前等着检票进站的旅客排着的队伍却不过20米,和平日里一般长短。另外,参与过火车北站春运的市民们应该都记得,每年春运,火车站的左侧都会搭起一个临时候车大棚,每次当火车站站内候车厅的人数达到上限时,就会被工作人员引导到临时候车大棚等候。这个大棚以往都在春运开启前两三天就正式开启了,但昨天已到春运第一天,临时候车大棚的大门依然紧闭。
记者在车站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进入大棚看到,里面的长条座椅已摆放整齐,4台安检机也排在了入口,做好了准备,只是没有开启。“这次春运因为客流下降,所以临时候车大棚暂时不开启,只是作为备用,这真的还是第一次。”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成都车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人少的原因是自去年以来,随着西成高铁、渝贵铁路相继开通,成都到西安、北京、太原、广州、贵阳、昆明等城市均开行了大量动车组,K字头普速列车逐渐被高速动车组取代。“北站这边主要就是到发一些普速列车,随着高铁的开通,坐普速的越来越少了,大家都去东站了。”。
成都商报记者 尹沁彤
东站
动车驶来
春运“扫雷列车”出发 车上只有三个人
你见过凌晨四点的火车站吗?
春运首日凌晨4:33,人们睡得最香的时候,车组号为CRH3A-5247的动车,缓缓从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动车段存车场开出。与其他动车不同的是,这辆车上没有一名乘客,除了司机,还有随车机械师和工务段技术员。“这辆是动检车, 计划5:16从成都东站出发,6:13到达峨眉山站;6:36再从峨眉山站返回,预计7:34到达成都东站,空载运行就是为实地实车进行车辆线路检查,就像‘扫雷\’,确保后续载客动车的安全。”动车司机冯军告诉记者。
“时速200多公里,眼睛都不敢眨”
凌晨5:16,动检车准点从成都东站出发驶向峨眉山站。驾驶室内,除了动车司机冯军,还有工务段技术员周林,两人目不转睛的盯着前方,“每小时200多公里,眼睛都不敢眨”周林告诉记者,并不时低头看一眼脚边的便携式线路检查仪。动车基本是白天跑,晚上进库检修,在动车检修的同时,线路上可能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人为和自然因素都会造成很多安全隐患,像轨道被破坏、大雨淹没桥或路基、施工单位遗忘的机具等,周林说。“只有动检车跑一趟,这些疑虑才会有答案,只有跑一趟,安全这块悬在心里的石头才能落地。”1987年上班,1994年当普速司机,2012年开始驾驶动车的司机冯军告诉记者。
除了目测,听有没有异响,如果异响声音很大,则需要停车,下车进行查看。通过经验判断车辆左右上下的摇晃,如果颠簸持续时间比较短,则问题在车辆概率比较大;如果持续颠簸厉害,则多半是轨道出现了问题。
通宵为动车“做体检”
时间倒回到凌晨三点左右,动车段存车场26号停车位,一束光在车组号为CRH3A-5247的动车上移动。陈柏文已经穿好制服,正拿着手电筒围着长度约200米的动车来回检查车身,不时用手检验设备是否牢固。车外检查完毕,车内又响起各种声音,柜门开关、卫生间冲水声等,又是一趟从头至尾的检查,一路上陈柏文不时会用摄像手电筒进行记录。
26岁的陈柏文刚毕业三年,毕业时80公斤左右,现在减到70公斤了。陈柏文老家在阆中峰占乡,因为春运,他已经三年没有回家过年,今年估计也不会例外。“每年春运,大家回家的时候就是我们最忙的时候。虽然我不能回家,但希望更多人能坐着我检修的动车,平平安安回家。”
成都商报实习记者 林聪 摄影记者 刘海韵
新闻推荐
随着春节临近,国内最大的在线旅行社携程旅游1月29日发布了《2018春节国内游价格指数报告》。报告显示,预计今年春节国内游人均消费将超过3500元,一家三口的一次旅行费用将超过万元。值得注意的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