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之际的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曾经两度来到峨眉山采药,今山上尚有其遗迹。
孙思邈于隋开皇元年(581年)生于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逝于唐永淳元年(682年),活了101岁。他从事医药研究80多年,踏访过许多名山大川采集中草药,收集了唐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搜寻方药、针灸等内容,编著成《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书,记载了800多种药物和5300多个药方。其书首次单列妇女、幼儿疾病,并倡立脏病、腑病分类,具有新的系统性,在中华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他是个道士,也炼过金丹,北宋崇道的徽宗皇帝追谥他为“妙应真人”。在民间,被尊称为“药王”,被神化为半仙半人的名医。
孙思邈上峨眉山采药,居住在牛心岭山腰的牛心寺(亦名延福院、卧云寺,又称后牛心寺,清音阁为前牛心寺)。至今峨眉犹流传孙思邈用峨眉山老鹳草治癒风湿病和孙思邈在峨眉山下罗目镇雇驴骑上山的故事。
最早提到孙思邈在峨眉山的,是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二中的一则神话:“玄宗幸蜀,梦孙思邈乞武都雄黄,乃命中使赍雄黄十斤送于峨眉山顶。中使上山未半,见一人幅巾被褐,鬓发皓白。二童青衣丸髻,夹侍立屏风侧,以手指大磐石曰:‘可致药于上,有表录上皇帝。’中使视石上朱书百余字,遂录之。随写随灭,写毕石上无复字矣。须臾,白气漫起,因忽不见。”这表明,唐时人即已将他神化为仙翁了。
峨眉青年勾度拜孙思邈为师。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载:“勾度,峨眉人,与孙思邈隐于青莲峰下,孙授以黄白之术,辞不受,愿易治病之方以济世。会有权势者欲传其术,度弗许。囚之一室,纵火焚之,仿佛影像腾空而去。”青莲峰在牛心寺对面。“黄白之术”即炼丹术,因炼制金丹的原料,主要是黄色的雄黄和白色的水银而得名。峨眉后生勾度不想学炼丹,而愿学医术为百姓看病。当时有权势的官家或豪绅请勾度传授医术,他不答应,被关起来,竟能如影像一般腾空而去,也被大大地神化了。
清《峨眉山志》:“牛心寺……乃孙真人思邈修真处。”寺在清音阁右后,沿黑龙江前行三公里左右,今已荒弃。相传后牛心寺邻近的“药王洞”,就是当年孙思邈炼制太乙神精丹的地方。这洞也称“孙真人洞”。清《峨眉山志》:“孙真人洞与丹砂洞,俱在后牛心寺左,孙思邈炼丹洞也。药炉丹灶现存,岩石皆碎裂,无草木,说者以为丹气薰蒸所致。方士多取此石煮服,以为能助精养神云。”
今药王洞犹存,由于地处偏僻,很少有人去造访了。1987年5月,日本九州汉方研究会会长木村孟淳教授为首的访华代表团,一行32人,在设于峨眉的四川省中药学校校长邬家林等人陪同下,踏着崎岖山路,艰难地步行到后牛心寺,特意在荒草荆棘丛中寻访药王洞,以表达他们对这位在医药方面贡献卓著而享誉中国乃至亚洲的药王的诚挚尊崇。邬家林测得洞口高5米,宽2.7米,洞长3.5米。洞内有一岔洞,高2米,宽1.55米,长4.5米。洞底和洞口都有明显的烟熏痕迹,岩石碎裂状与《峨眉山志》记述相符。
南宋四川制置使、成都知府范成大在《峨眉山行记》中写道:“牛心,本孙思邈隐居。相传时出诸山寺中,人数见之。小说亦载招僧诵经,施与金钱,正此山故事。有孙仙炼丹灶在(牛心岭)峰顶。又淘米泉在白云峡最深处,去后牛心寺数里,水深不可涉。独访丹灶,旁多奇石。祠堂后一石尤佳,可以箕距宴坐,名玩丹石。”这里写的“祠堂”为“孙真人祠”,当是唐宋时期为纪念孙思邈所建,今已不存。唯洞外玩丹石尚在。
范成大还写有七律《孙真人庵》一首,前四句是“何处仙翁旧隐居,青莲巉绝似蓬壶。云深未到淘米洞,雨小先寻炼药炉。”孙真人庵即指后牛心寺,不是孙真人祠。淘米洞也写作淘米泉,又称洗药泉,相传为孙思邈居后牛心寺时淘米蒸炊清洗草药之泉峡。炼药炉指孙思邈炼丹的器具。蓬壶,就是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之一蓬莱。(上)
新闻推荐
17日,乐山市公安局特巡警支队特警大队教导员向康在参加婚礼的途中,偶遇一名儿童发生窒息,他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抢救,并开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