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乐山 今日犍为 今日井研 今日夹江 今日沐川 今日峨边 今日马边 今日峨眉山
地方网 > 四川 > 乐山市 > 今日峨眉山 > 正文

苏稽的乡愁记忆

来源:三江都市报 2020-03-31 08:04   https://www.yybnet.net/

苏稽供销社老茶馆内部苏稽供销社老茶馆苏稽镇对河场片壳厂生产现场程川文/图

A

苏稽供销社老茶馆

苏稽供销社老茶馆位于苏稽街社区河街中段,为清末民初建筑,全木结构,一楼一底,系走马转角楼,建筑中有一小天井,典型的旧时川南小镇民居风格。该建筑占地400平方米左右,地基高于左右建筑80厘米,可见新建时之气派。据街上知情的马婆婆(现年80岁)介绍,该建筑的原主人姓谢,当地人称苟财神,在1949年前,系苟财神经营的商务活动场所。

苏稽解放后,该建筑被政府接收,划归苏稽供销社,在计划经济时代,先后改为苏稽供销社旅馆、印刷厂,现为私人承包,成为老年人聚集的老茶馆,每到苏稽赶集日,这儿就成了老人们会友聊天的好去处,热闹得很。

B

片壳厂和打片壳

“收片壳啊,有片壳卖不。”几十年前飘荡在大街小巷、乡间地坝的吆喝声似乎还响在耳边。但放眼一看,收片壳、打片壳的身影已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打片壳,在改革开放前,是街道居民生财的最主要的一门副业,农村人做的基本没有,农民的手脚那时捆绑在农业社,每天出工在土地上劳作没有空闲。所以,常见一些镇上街道社区的巷道两旁婆婆大娘一溜坐,有说有笑打片壳的场景。上世纪80年代左右,苏稽镇朝阳街的街头,有一家集体制的片壳厂还在风风火火地生产,由此可见,片壳曾与我们的生活产生过亲密的联系。

何谓片壳?就是寻常百姓家用旧了用烂了不用了的破衣服、破布匹的俗称,打片壳,就是把这些破片、碎布(包括一些旧报纸)重新利用起来的一门老手艺。

打片壳的人,首先用面粉,加上一些粘合剂放到锅里熬成浆糊状,冷却后用,开始打片壳了,打片壳的人在工作台前(许多人之前在自家门前搭一门板即成)放上一张报纸,刷上一层浆糊,在上面把碎布块拼贴粘合起来,再刷浆糊,再贴报纸、碎布,以此类推,一张片壳就成形了,然后贴墙上晾干就算完工。一张片壳的大小,由于是旧报纸打底,与报纸大小相同。

打片壳是一门很古老的手艺,何时源起,无人能准确考证。片壳主要用于做布鞋的鞋底(部分用于做衬衣领子)。随着改革开放后皮鞋的普及,片壳的市场越来越小,打片壳的人自然就越来越少了。

近几年,随着人们对穿着舒适健康的考虑,布鞋仍有一定市场,打片壳这门传统的老手艺也便顽强地延续着。

如今在苏稽,还能零星地见到打片壳的人,但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而且男性从事此项工作的几乎没有。在我们2018年6月的寻访中,探到苏稽镇对河场有一家打片壳的作坊,作坊面积100平方米左右,有工人3名,我们在现场看到3名工人忙个不停,老板谢冬枝,是一位70余岁的老太婆,从事此业20多年了。

C

三苏道院及其慈善事业

三苏道院原址在今苏稽镇政府左侧,右侧为五祖庙。

三苏道院又叫玉皇观、皇经坛。旧时是苏稽三场居民及附近农民为去世的祖先诵经祈祷的场所,也是道院向世人宣讲经书,向贫苦人布施、救济的地方。

三苏道院的慈善事业在旧时的苏稽一带,极负盛名,为人乐道。其具体作法有:

一、施药。由中医杨开泰负责,每逢单日场期,邀请场上名医陈鼎三、张荣清二人,轮流到道院坐堂,为贫苦人诊病处方,方签经道院盖章后,即可拿到二人所开药店抓药,不付分文。

二、施茶。每逢单日场期,在三场的要道地方,各摆上一个大茶缸,缸面横放一块木板,上面放几个土碗,由道院出资请人烧“老人茶”,源源不断送往茶缸,供赶场人饮用。

三、施棺木。利用每年冬月办事的余款,采购木料,做成简易棺木,施舍给贫苦人家亲人辞世无力购置棺木者。

四、施米。每年除夕或前一天,三苏道院就要将印制好的米条(每张一升,合3.2市斤)发给当地困难户。给多给少,视其困难程度而定,少则2张,多则10张。发放施米那天,道院里摆放着十几个大簸箕,里面装满大米,各有一人执升子,凭米条发米。

这些施米从何而来?都由本地粮户、商家自愿捐赠。

易村大粮户易华轩,每年照例捐米20包(每包192斤),共3840斤。杨湾大商家梁秉承也乐于捐赠。一般商人、粮户的捐赠,大多在一石至几石之间。当然,也有几斗的。捐赠纯属自愿,没有任何附加条件。

岁月流逝,三苏道院的慈善事业虽已不复存在,但永远留在了苏稽百姓的记忆中。

D

为苏稽留下诗文的两位名人

苏稽镇依山傍水,风景秀美,加之又是去往峨眉仙山的必经之路,古往今来,游人络绎不绝。但把苏稽景物以及所见所闻写成文字,传诸后世的不多,尤其是历史文化名人的笔墨。据相关记载,《嘉定州志》中记录有关苏稽的诗文,是两位在当时颇负盛名的文人。

一位是宋代著名诗人范成大,他在去往峨眉山的途中留宿苏稽,写下了自己的感触:送客都回我独前,何人开此竹间轩。滩声悲壮夜蝉咽,并入小窗供不眠。

从诗句“夜蝉咽”,我们可推测,诗人到达苏稽的时间应是夏天或初秋时节。

另一位是清代著名的“巴蜀才子”李调元,自嘉定至峨眉道中云:水驿江城日日去,云峰高处见三峨。狄坪山下平如掌,一路人家白蜡多。

再现了苏稽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百姓昔日的生活场景。

欢迎乐山本土作者赐稿电子邮箱:313487468@qq.com

新闻推荐

70年前 蒙顶山上的观鸟札记

灰胸竹鸡环颈雉云南楔尾绿鸠天盖寺1935年,成都,戴谦和夫妇。李明俊摄于蒙顶山。□高富华1916年3月,在成都华西...

峨眉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峨眉山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苏稽的乡愁记忆)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