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方方
从一名下岗职工到“猪倌”代表,从毫无经验到成为群众致富的“领头雁”,在担任市人大代表的10年时间里,犍为县和风生猪生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郑永贵,思考得最多的就是如何让群众走上致富的良性发展之路。
“代表就是要为群众产业发展探路,带领他们增收致富。生猪养殖是一门讲科学的技术活,要保证质量又要获得效益,那得仔细做好各个环节。” 郑永贵说,“为帮助社员发展好生猪养殖产业,养殖前,我们也讲究‘优生优育\’,多方比较、试点,为群众选择最适合的生猪品种。养殖中,为社员统一组织饲料、兽药等,降低大家的生产成本。合作社在成都建立了两个销售点,统一销售,解决社员的后顾之忧。”
在郑永贵的努力下,如今的和风生猪生产专业合作社已有社员230户,带动养殖户1500余户,合作社年销售额达1亿元。
可合作社的发展也非一帆风顺。2014年,生猪价格大幅走低,这给靠养猪挣钱的合作社社员和生猪养殖户造成不小的损失。“当年6月以前,生猪养殖是深度亏损,一头猪平均约亏300元。生猪养殖需要大量资金,不少养殖户陷入无钱维系正常养殖、无钱进一步发展的泥潭。”郑永贵说。怎么办?如何才能让社员及养殖户获得资金支持、平稳渡过难关?郑永贵主动与银行对接,依托合作社为社员搭建起的联户联保贷款平台,积极为社员融资,缓解发展压力。“社员每户能贷到5万元贷款,这笔资金能让大家好好喘口气了。”
如今的和风生猪生产专业合作社,社员及养殖户一头猪能赚上600元。效益好了,品质也不能松懈。“生猪养殖是猪肉安全的‘第一车间\’。猪儿长得快不是目的,肉品安全才是立足之本。要实现永续发展,我们必须把严源头关。”郑永贵说,合作社所有的生猪养殖都坚决拒用禁用药,严格规范和控制养殖过程中的生物制剂使用量。“同时,我们还和深圳一家企业合作,引入科技含量高的技术,减少养殖中的抗生素使用量,逐渐实现不使用抗生素。”在郑永贵的带领下,合作社出产的猪肉品质高于市场普通猪肉,每头猪要多收入25元。
生猪粗放式养殖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如何让群众既能赚钱,又不伤害环境?郑永贵有坚定的信念:“人大代表,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用更长远的眼光发展产业。”在让群众鼓起腰包的同时,他积极倡导绿色发展。2014年—2015年间,合作社指导社员共投入200多万元,增添环保设施,进行环保达标排放改造,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
在带领社员、带动养殖户的同时,郑永贵还尽自己之力,帮助更多群众增加收入。2011年,合作社参与了全省扶贫连片开发项目,帮助犍为县铁炉乡4个村的366户农户走出困境。“每户只需一次投入300—600元不等的资金,每年就可以享受固定的投股收入。2011年至今,合作社每年都会发出近22万元的分红给各农户。这4个村里还有7名村民在合作社工作,每年每人可收入两三万元。”
发展永远在路上。作为市人大代表的郑永贵仍会一如既往地关注群众,做好他们致富的“领头雁”。
新闻推荐
灿烂如花本报记者张清摄开往春天的小火车本报记者张清摄三月蜜蜂忙采蜜本报记者宋亚娟摄■本报记者张清阳春三月,嘉州大地百花争艳,万紫千红,踏青赏花成为这段时间人们最热衷的事情。油菜花...
犍为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犍为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