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明清画作《古嘉州全景图》部分资料图片后蜀广政年间,嘉州政坛上还出了个“诤臣”——龙游县令田淳。清吴任臣在《十国春秋》中评价后蜀众臣时说:“陈、田谠议,皆广政之诤臣也。”其中的“田”,指的正是田淳。
《十国春秋·后蜀七》载:广政十八年(公元955年),田淳上疏孟昶:“三年以来,民颇怨嗟,谓陛下求贤失道,为政不平;重纂组,夺女工,贵雕镂,损农事;法令不信,赏罚无诚;纳谏之心,微自满假;驭朽之年,渐乖始卒。载舟覆舟,不可不惧。”直指孟昶政权已丧失民心,国将不国。广政二十五年(公元962年),孟昶派遣使者前往各地征缴赋税。田淳又上书谏道:“如采厚敛之末议,必乱经国之大伦。”又道:“四海财货,尽属至尊,百姓足则君莫不足。今务夺百姓,专赡六军,非本计也。”认为孟昶在搞“先军政治”,后蜀将有不测之祸。曾有人“劝淳逊词抑节以取贵仕,淳曰,吾安能附狗鼠求进哉。”表明他不屑于与小人为伍谋求高官的态度(《续资治通鉴·宋纪二》)。
后蜀明德三年(公元936年),嘉州境内僚人发生叛乱。《太平寰宇记·卷七十四》载:“犍为县,天福元年,僚叛,移于江西岸。”“罗目县,伪蜀明德三年,僚乱,移于今所。”即犍为和罗目两县在同一年都发生了僚人叛乱,且两县都被迫迁移县治。可知到后蜀时,嘉州境内僚人仍未全部汉化。
但总的来看,前后蜀统治下的三川之地,与动乱不已的中原相比,社会安定,经济文化稳定发展。嘉州也是一个富裕之州,“嘲语曰,嘉、眉、邛、蜀,侍郞骨肉”(《十国春秋》)。该民谣之意,是指嘉州是一块做官者所争夺的“肥缺”。那时的嘉州,近山区的乡镇,“暴兽成群,农家不敢放牧及进山采樵”(《茅亭客话》)。自然生态良好,虎狼当道,我是野兽我怕谁?
继唐代以来形成的“嘉州山水”、“峨眉风光”在前后蜀时期,逐步展现出迷人的魅力。欧阳彬“青山绿水中为二千石,作诗饮酒为风月主人,岂不佳哉”的赞叹正是对嘉州山水的肯定和迷恋。那时的“峨眉风光”除入诗外,已入画图。《译峨籁》载:“大圣慈寺罗汉阁上有峨眉、青城、罗浮、雾中四山图四堵,中和年间(公元881—885年)画,不记姓名。”峨眉风光早在唐晚期已作为壁画题材了。后唐“工山水”的画家李升则有《峨眉山图》收入《益州名画录》中。后蜀宫庭画家黄筌父子合作的山水《峨眉山图》,也曾作为答谢南唐李璟的聘礼。
同时,作为佛教名山、普贤道场,峨眉山吸引了各地佛教僧人。宋人《锦里耆旧传》载:光天元年(公元918年)“三月,西域番僧满多三藏来游峨眉山,却归西国。”远在后蜀西北方的番僧都不远万里来朝拜峨眉山,可见峨眉山作为佛教名山的影响。《宋高僧传》卷十三《晋永兴永安院善静传》载:善静“起游峨眉,礼普贤银色世界。”《宋高僧传》卷二十二《周伪蜀净众寺僧缄传》载: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僧缄“暂去礼峨眉,结夏于黑水方还。”僧缄师兄到峨眉山拜了普贤后到黑水寺避暑去了。前后蜀时的峨眉山,确是天下名山、佛国胜境。
本章完
新闻推荐
网友“baby静”:我是犍为县新民镇天星村村民,我所在的村响应相关号召,在村里全面种植茶叶。当时相关部门表示种植茶叶有补助,但今年我听说种茶叶没有补助了,请问这是真的吗?犍为县新民镇人民政...
犍为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犍为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