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打造“三位一体”扶贫模式,实施“电力助推扶贫攻坚”十大行动计划——
□本报记者 李欣忆
8月骄阳似火,高石头村的溪水却冰凉浸人。村民赫勒石古从溪水中发现了商机,引水在下游修游泳池,一个小型天然避暑地便像模像样地开张了。
作为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有名的贫困村,高石头村土地贫瘠,山高石头多。赫勒石古也不是一直这么有商业头脑。一年前,他还靠种庄稼为生,在贫困线下挣扎。
赫勒石古的商业头脑源于外来的智力帮扶。自2008年起对口帮扶高石头村的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开展了三位一体的“产业扶贫+智力扶贫+爱心扶贫”,让这个彝乡山村渐渐有了“造血”能力。
7月29日,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进一步提出“电力助推扶贫攻坚”十大行动计划。按照这一计划,省电力公司将继续以产业帮扶为支撑,精准实施高石头村定点扶贫。
产业扶贫:
要造血,不能光给钱
彝区增收,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不能光给钱,既要解决他们现在的困难,还要为以后的发展铺路。”国网马边供电公司总经理金晓峰说,为此,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以种植业、养殖业为突破口,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帮助高石头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34岁的司杜杨机,像对待宝贝一样爱护自家地里的222棵核桃树。“当时专家来村里考察,说土壤少石头多,只适合种核桃树。”于是,国网乐山供电公司和专业公司合作,组织核桃树苗进村,免费发放给村民种植,再帮他们销售。眼下正值核桃收获季,司杜杨机盼着今年能卖个好价钱,“以前种土豆玉米一年收入就几千元,今年估计至少能卖2万元。”
除了送核桃树苗,电力部门还帮助村民搞养殖。71岁的啥玛格批,妻儿病逝、媳妇改嫁,无力抚养孙辈。最困难的时候,供电公司给啥玛大叔送来了220只鸡苗。“有农产品公司来收鸡蛋,每天卖三四十元,一年能有2万元的收入。”啥玛说,“现在孙子孙女能常吃上肉了。”
通过产业扶贫帮助村民增收,眼看成效显著,不想却遭遇波折。高石头村被确定为马边县第二水源地,上游处于保护区,以前的养殖项目只能退出。“这肯定会拖缓村民致富的步伐。”国网乐山供电公司工会主席黄敏很着急,产业扶贫怎么持续下去?
几番调研,根据“电力助推扶贫攻坚”十大行动计划的安排,他们提出了“三步走”方案,在水源地下游建立高石头村三大产业支撑项目——今年投资218万元,建设年产1万只鸡禽的规模养殖场;2016年计划投资360万元,建设年出栏2000头乌金生态猪的规模养殖场;利用水源优势,2017年投资计划260万元,建设年产50万桶矿泉水的规模加工企业。
智力扶贫:
彝族青年当上巡线工人
产业扶贫为贫困地区发展增加长效动力,而智力扶贫更能让村民掌握谋生技能,找到稳定的收入来源。
2014年初,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提出“智力帮扶”的思路,以提高高石头村人均纯收入为突破点,以电工技能培训、协调解决就业为主要帮扶方式,为彝族青壮年量身定做“定制式培训”,再吸收进电力系统基层工作。
一根竖线,左右点上三个点,代表一棵小树,三棵并排的小树代表“根”;几根竖线,上端被密集地涂黑,画上小短线,这代表“笼”;两根横线,下方一排竖点,上方涂黑, (下转02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12月10日,马边彝族自治县首家以个人名义命名的“赫勒阿支调解工作室”在该县建设乡挂牌成立。赫勒阿支现年66岁,是一名彝族老党员,自1975年担任生产队长起,他与人民调解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四十...
马边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马边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