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蒋小琴 文/图
■ 弃医从军救国
市中区天津街住着一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杨顺良,那段青春岁月里的抗战经历,是他难以忘怀而倍感自豪的。
9月2日,记者来到杨顺良的家里,今年93岁的他正在收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剧《延安颂》。“他耳朵和眼睛都很好,就是腿脚活动不便。”杨顺良的儿子杨明述说。
“杨爷爷,你还记得什么时候参加抗日战争的吗?”
“ 哪里能忘,我是1945年1月去参加抗战的 。”杨顺良缓慢地回答。
说起抗日战争的经历,杨顺良的老伴和儿子杨明述说得比较多,杨顺良则断断续续讲述了其中一些故事。
1944年12月,国民党在当时的内江县发动知识青年志愿从军活动,得到许多青年及其家长的积极响应。据市档案馆资料显示,杨顺良是青年志愿军的一员。当时,他放弃了卫生站卫生员的工作,自愿从军,抗日救国。
“当时到处都在宣传抗日,感觉日本人欺人太甚,就去报名了。”1945年1月8日,时年20岁的杨顺良的名字留在了“内江县知识青年志愿从军征集委员会”的名单里。
■ 不能忘却的往事
“从内江出发,在泸州训练了一周,就直接坐飞机飞往缅甸参加抗战。”杨顺良回忆,他被安排到中国远征军新一军38师工兵营,做卫生兵。“一天要为多人包扎,很多战士都血肉模糊。”
作为医疗兵上前线,杨顺良在战场上用得最多的是药品和纱布。“那时年轻,啥都不怕。”杨顺良说。
1945年8月日本投降。10月,杨顺良与4个四川老乡离开部队回到家乡。
“4个人一起走,最后只有我和荣昌(现重庆荣昌县)的樊若留活着回来。”杨顺良回忆说 。
杨顺良回到内江后,因为懂医,他继续在卫生站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杨顺良先后于1950年至1952年在成渝铁路筑路民工医疗队工作,1952年至1958年加入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卫生工作支援队,还多次参加剿匪医疗队。
■ 那是最自豪的经历
“小时候,常听母亲提及父亲抗战的经历。”杨明述说,因为父亲杨顺良时常被调往外地,陪伴他们兄妹四人的时间很少,都是母亲一人照顾 。
“抗日战争时期,他上过战场,是一个英雄。”杨明述曾听其母亲这样称赞父亲。
“ 能够参加抗日战争, 营救战场上杀敌救国而受伤的官兵是我一生的财富。”杨顺良提及抗日经历,自豪而无悔。
“9月3日的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我一定准时收看。”杨顺良说,多个国家的领导人都要来中国参加活动,说明中国在不断强大。这样的盛况,他不会错过。
新闻推荐
"target="_blank">"target="_blank">本报讯(樊俊/文陆待君/图)6月8日下午,嘉陵区大兴小学的乡村少年宫按时开放,孩子们在这里快乐地跳舞、唱歌、学绘画。记者走进该校乡村少年宫看到,舞蹈教室...
马边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马边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