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家华
高石头村位于马边彝族自治县建设乡西部,是省定贫困村。帮扶高石头村的队伍到来,让这个曾经落后的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的灯光亮起来了,通村水泥路铺起来了,孩子们的新校园修起来了……近年来,在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及上级有关部门的帮扶下,高石头村全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产业培育初步形成,带动农户增收显著,孩子们有了更多机会前往外面的世界。
特色农业催生丰收“金蛋”
谈及近年来的新变化,71岁的啥妈革批赞不绝口。这位曾经靠低保生活的老人,在相关部门的帮扶下,发展土鸡养殖,过上了新生活。
几年前,儿子和妻子相继离世,媳妇改嫁失去联系,只留下孙子和孙女,古稀之年的啥妈革批独自撑起一个家。然而,没文化、缺乏职业技能、不懂汉语等一系列问题,让啥妈革批有心无力,只能靠体力劳动挣钱维持生计,收入不多,也不够稳定。“那时候就种点玉米,靠着每个月300多元的低保维持一家3口的生活。”啥妈革批回忆道。
2012年,帮扶队伍来到高石头村。啥妈革批就是在那一年养殖了220只土鸡。凭借良好的品质,啥妈革批的土鸡蛋成了畅销品。如今,啥妈革批每年收入可以达到2万元。
“现在,家里有了衣柜、沙发,孙子们读书的学费也有了保障。”啥妈革批说,虽然手里的结余不算多,但是当下过得很充实、很快乐。
啥妈革批只是众多脱贫的高石头村村民中的一个。近年来,高石头村在相关部门的帮扶下,大力发展核桃和柳杉种植产业,建成林下生态鸡养殖点和生态猪示范基地并投入使用。随着产业扶贫的深入推进,目前,村上已种植优质核桃1200亩,建有年出栏500头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高石头村人均收入从2008年的1560元提高到2014年的4291元。
基础设施建设不停歇
高石头小学三年级1班教室背后,张贴着孩子们的绘画作品。“这是我的家,这是我家门前的马路,这是我的学校……”三年级1班的班长吉帕日西指着自己的画,为记者解说。粗犷无序的线条、五彩缤纷的色彩,绘出了孩子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也绘出了高石头村脱贫致富的蓝图。
回忆起10年前的生活,村民俄地牛西感慨万千:由于灯光暗,晚上看不清吃的是什么东西;由于没有自来水,喝水要走几里路挑;由于路很烂,交通很不通畅……经过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以及当地群众自力更生,高石头村变成了村民幸福美丽的家园。
如今,村里完成进村道路硬化、边坡加固及路边农户住房安全隐患整治工程;实现了户户通电,无线通讯、电视全覆盖;安全饮水工程,让当地群众饮水困难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村中心的民俗广场,更成为了村民们闲暇之时娱乐活动的好去处……
“接下来,我们还将加强环境治理,加强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保等社区公益事业建设,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让村民不仅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更要养成好习惯。”对口帮扶高石头村的国家电网马边供电公司总经理金晓峰告诉记者。
智力扶贫紧跟产业发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了基本的产业扶持,相关部门还通过技能培训班、课堂讲解、观看录像、实地参观学习等措施,让高石头村村民学习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强化农民“造血”功能,不断提升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38岁的赫勒石古是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乐山分部的一名巡线员。一年前,赫勒石古只是高石头村一名普通农民,靠种玉米、养猪维持生计,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2014年,赫勒石古在相关部门的帮扶下,参加电工培训,并考取电工证。如今,稳定的工作让赫勒石古很开心:“我现在每个月都能挣3000多元,单位还给我交五险一金,家里的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除了物质生活的改善,赫勒石古的思想认识也得到了提升:“如今我才意识到‘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现在,我想让我的孩子走出大山,让他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赫勒石古说。
据高石头村村支书雷雷古真介绍,为了全面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村里不断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并深入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组”、“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同时,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农家书屋、合作社集中学习等方式培养村民,对适龄劳动力开展养殖、泥瓦匠、彝绣等生产技能培训,努力提高村民的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拓宽村民就业渠道。
新闻推荐
邓家坝村村民采摘猕猴桃邓家坝村的猕猴桃美味多汁■本报记者张清文/图过去,马边彝族自治县三河口乡邓家坝村是个彝族贫困村,村民大多靠外出务工谋生。如今,猕猴桃成为这里的一张新名片,不仅...
马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马边彝族自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