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的马边何为摄
春日赏花图王书江摄
采茶图夏平摄■彭涛
近年来,马边彝族自治县在深入推进扶贫项目落地进程中,依托优势生态资源,大做绿色生态特色产业文章,绿水青山,正在变为富民奔康的金山银山。
提质增效特色支柱农业再出发
“清明前有机系列茶销售额突破600万元,同比翻了一番;800万元有机发酵茶订单也全部付了定金。示范区内1200名采茶人,人均收入4000余元,同比增加800余元。带动的6000亩绿茶基地茶农,人均鲜叶收入4278元。照这样下去,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5月20日,马边“金星茶业”“全国科普示范基地”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
有谁会想到,虽然自2008年起,绿茶产品年年获得国家有机认证,但2013年前,受市场竞争、品牌建设力度不够等因素制约,企业利润微薄,茶农增收幅度不大。怎么办?答案在以市场为导向,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精心呵护茶园生态环境,坚持太阳能灭蛾、黄板诱杀物理防控和鸡鸽鹅吃虫的生态防控,高薪聘请土壤学专家管理土壤,提升鲜叶品质。邀请国家级高级制茶师到示范区和辐射绿茶基地,研发备受沿海一带和欧盟市场青睐的野生有机绿茶和发酵茶。去年研发的黄茶、红茶、白茶、黑茶,绿茶已顺利通过杭州中农有机质量认证。产品品牌由成都六家公司营销推广,今年公司产品的定位是:绿茶份额占20%,80%份额来自清明节后夏秋鲜叶发酵茶。
在马边,像“金星茶业”一样运用“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农户”模式,抱定绿色、有机品质,保留市场竞争力强品牌,积极开发市场所需产品的茶企还很多。截至5月20日,马边茶鲜叶、干茶产量达11330万吨,总产值88033万元。同比分别增长7.6%、7.4%。
好政策 让乡村旅游崭露头角
“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吃上旅游饭,过上了好日子。”5月23日,马边烟峰镇烟峰社区彝族村民曲别马石说。随着原始生态游、彝家新寨游、民族风情游的逐渐红火,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他家的农家乐每到旺季,都要摆上十几桌,去年镇上举办民族风情节时,最多一天收入4万元。春节后,已接待川内自驾游客人35批,收入7.4万元,烟峰镇镇长王福荣说,目前烟峰镇2000多人次直接间接参与到了旅游业。
随着生态移民搬迁、村组道路、绿色产业发展、免费培训技能等扶贫项目的落地生根,山水清丽,山花烂漫的自然生态与“新寨”交相辉映。“生态+古迹文化”、“自然景观+农庄”、“生态观光特色农业+农家”、“生态+新寨+彝族风情文化”、“生态+新寨+苗族风情文化”等形式的乡村游悄然兴起,去年接待县外游客突破5000人次,县内游客20000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2亿元。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
在马边下溪镇大池塘村,山泉水滋润着雪河大鲵繁殖专业合作社,去年成功运行的核心示范区年存池量达3.5万尾,年繁殖能力突破1万尾。“这种既不误农活,不误养猪养鸭种竹,又能增加收入的合同我们喜欢签。”5月23日,该村40户建卡贫困户与合作社签订了养殖大鲵合同。合作社免费提供鱼苗和技术,包销售,合作方式为自养和合作社代养,1尾大鲵年保底利润100元以上。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系列惠农政策指引下,马边立足生态优势,应市场所需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去年马边新增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1个,家庭农场17个,新增省级农民专合社2个,市级农民专合社9个。
目前,马边有茶园面积21.7万亩,97万亩天然林下竹笋基地,4.7万亩优质核桃,1万亩猕猴桃基地。建成乌金猪,生态鸡、肉牛等标准化养殖小区50个。“马边绿茶”、“马边猕猴桃”获国家农产品地理保护标志。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现金8567元中,来自绿色生态特色产业贡献率达67.8%
新闻推荐
村民领取皮衣三江都市报讯(记者甘国江摄影报道)“这么好的皮衣,我还没穿过呢,真巴适。”在领到崭新的皮衣后,马边彝族自治县烟峰镇白家湾村彝族同胞恶铁阿力高兴地向三江都市报记者说。23日下...
马边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马边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