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曾文
绿草茵茵,骄阳似火,盛夏的马边彝族自治县民建镇兴隆村,处处洋溢着热情。面对“精准脱贫”这4个熟悉的大字,村民总有种豪情暗自涌动。道路硬化了,产业兴旺了,饮水安全了……兴隆村正在以崭新的面貌焕发出勃勃生机。
赊销回购 脱贫更长效
兴隆村二组精准贫困户卢万银今年44岁,因眼睛残疾,只能模糊地看见几米以内的东西,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儿子卢长勇在马边水碾坝中心校读小学四年级。今年2月底,乐山高新区对口帮扶兴隆村***户养殖扶持项目,第一批母猪苗96头,全部发放到31户精准贫困户手中。卢万银分到3头母猪后激动不已:“我一定好好养,争取多挣点钱供娃娃读书。”如今,看着自家的母猪一天天长大,他感觉自己的致富梦正在一点点实现。
“兴隆村类似卢万银这样因病、因伤致贫的家庭,他们的贫穷不是因为不勤劳,更多的是因为家中负担太重,又找不到适合的产业,他们最需要的是有人拉一把。”2015年8月,来自乐山高新区管委会的兴隆村“第一书记”车忠勤刚上任,这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摆在他面前。
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村“两委”牵头组建村养殖专业合作社,选取一批具有发展小规模养殖业能力的建档立卡困难户作为帮扶对象,并由联系帮扶单位每户资助4000元发展帮扶资金。经联系帮扶单位牵头,爱心企业、合作社和农户签订协议,每户农户向企业买3头良种母猪,合作社负责农户管理和猪仔回购,企业负责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
“养殖过程中缺钱了,可以在合作社赊购饲料,母猪产仔后,合作社会按照高于市价每斤2元的价格回收。”车忠勤说,这样算下来,3头母猪平均每年可以为农户带来近2万元的收入。
“赊销回购”的产业扶持创新模式不仅能有效利用农户闲置圈舍,还能变“一次性”扶贫为长效脱贫。如今,兴隆村的村民纷纷感慨,这个政策巴适!
改善民生 持续注活力
兴隆村属于省级贫困村,为彝汉杂居村,辖9个村民小组718户、3126人,现有建档立卡困难户86户、312人。计划今年年底实现全村脱贫摘帽,这不仅是干部的目标,也是当地村民的热切盼望。
在这关键的时间节点上,如何当好扶贫开发排头兵、***先行者,在年底前交出一份满意答卷?下基层、进农家、听民声、察民意……扶贫开发工作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
根据兴隆村传统种养习惯、地理位置、气候和土质条件,车忠勤与村“两委”班子在原有3000亩茶园基础上,新建50亩茶园;依托原有的畜禽专合社,采取“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换代生猪养殖品种;争取项目资金65万元,修建饮水厂,完成安全饮水工程;争取项目资金40万元,修建种养业配套灌溉蓄水池;先后争取资金463万元,完成部分道路硬化、修复;先后争取项目资金205万元,完成彝家新寨建设、村小改建工程、村卫生室改造工程……
村容村貌不断改善,帮困助学工作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乐山高新区管委会出资3.5万元,为村上的天星小学在校116名学生订制校服,为图书馆捐赠图书1000册;高新区团工委与四川君和环保有限公司分别拿出7000元和2万元帮扶资金,为学校购买电视机、电脑、打印机等;乐山普益俱乐部捐赠2万元,为116名学生购买运动鞋……
“虽然压力大,但工作的劲头也更足了!”车忠勤说,兴隆村的精准脱贫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各级相关部门、基层领导班子坚持以“在职党员服务群众”为契机,强化组织建设,树立班子新形象,脱贫攻坚的热情空前高涨。
新闻推荐
"target="_blank">"target="_blank">本报讯(樊俊/文陆待君/图)6月8日下午,嘉陵区大兴小学的乡村少年宫按时开放,孩子们在这里快乐地跳舞、唱歌、学绘画。记者走进该校乡村少年宫看到,舞蹈教室...
马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马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