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学锋 方方
盛夏,行走在马边彝族自治县的山山水水间,满眼透绿,溪水淙淙……
“绿色托底,生态发展。”近年来,马边彝族自治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既护住了一片绿水青山,又孕育着可持续发展的“金山银山”。
一种理念
守护住这一片绿水青山
傍晚时分,马边县城炮台山森林公园,居民三五成群,漫步园内,静享夏日的清凉。
“过去,炮台山是一座荒山。为了绿化,县上下大力气,花了几十万元,从几公里外引水入山,培植树苗。如今,每株树都有手腕粗了,再等几年,炮台山就是个‘边城氧吧\’了。”马边彝族自治县林业局局长立克浩茂告诉记者,近年来,马边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为守护住这一片绿水青山,马边全面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建设三大工程,全面修复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逐年增长。
——严格落实森林管护责任制度,加强对40.18万亩国有公益林和12.15万亩集体公益林管护。
——在全面巩固第一轮13.92万亩退耕还林工程成果的基础上,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2014年、2015年退耕还林5.61万亩,今年实施退耕还林5万亩,为全县新增造林11.61万亩。
——绿化造林,以城市建设、新寨建设为载体,实施绿化造林,仅今年春季,马边就完成造林1.8万亩。
……
守护住绿水青山,马边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245.6万亩,森林面积达178.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4.62%。绿水青山,不仅仅是展示今日马边的“名片”,更是可持续发展的“聚宝盆”。
一种探索
“绿色生态”要成“增收银行”
7月的小凉山,一场夏雨后,空气特别新鲜凉爽。在距县城12公里的马边彝族自治县民建镇水碾坝村,马儿山林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俄木阿觉来到商品用材林基地查看柳杉长势。“以前这里都是撂荒地,合作社成立后,我们带动社员新造以柳杉为主的商品用材林,既改善生态,又增加收入。目前,合作社已拥有商品用材林基地约10000亩;发展社员189户,其中包含建卡贫困户近50户。”俄木阿觉说,“以前,一亩地最多产200斤玉米,算上人工费、种子费等,不赚还亏。现在加入合作社发展林业,农户以土地入股,可获得每亩土地40%的收益。不仅如此,农户还可以到基地务工获得工资。合作社每年支付的劳务费都有200多万元。现在,我们一方面发展商品用材林,(紧转第2版)(紧接第1版)另一方面发展林下重楼种植、笋材两用林,有条件、有意愿的社员以资金入股,按股份分红。2015年,合作社社员户均收入约2万元呢。”
在该县梅子坝乡楠木坪村,村民李惹布2015年退耕还林290.1亩,仅政策补助红利一项,就可获得40余万元直接收益。“实施退耕还林,我不仅获得了退耕还林政策直补资金,还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外出打工挣钱,家里又多了一份收入。”李惹布说,“10年过后,进入轮伐期,按现在价格算,每亩每年收入700元应该不成问题,相当于我有了一个小的‘增收银行\’哟。”
围绕把“绿色生态”建成“增收银行”,该县着力发展民生大林业,以“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模式,让生态红利催生自觉行动。
——大力发展人工商品用材林,全县商品林有80.7万亩,为林产品加工业发展和林农脱贫致富提供了潜力。
——积极建设木本油料基地,建成6万亩核桃基地;引进油用牡丹种植,建设10万亩油用牡丹基地。
——建设笋材两用林基地,在管理、保护好天然笋材林97万亩的同时,建设人工两用笋材林1.6万亩,让竹笋收入成为农户的可靠收入来源。仅2015年,笋农实现现金收入1200万元。
与此同时,该县还依托林业资源,积极发展林下种植、养殖,让特色农产品产自生态,飘香市场。
“在保护好生态的同时利用生态资源、开发生态产业、发展生态经济……我们既要守护住绿水青山,又要通过‘增收银行\’实现脱贫奔康。”立克浩茂对马边林业产业发展充满信心,“在不久的将来,马边一定会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丰收。”
新闻推荐
四川经济日报乐山讯(本石巫果李函颖记者蒋培路)日前,四川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马边彝族自治县烟峰镇白家湾中心校开展了以“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让鸟儿自由飞翔”为主题的环境...
马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马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