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绵绵秋雨浸润后的五通桥略有些寒意。但在五通桥桥沟镇,紧邻国道213线的福华集团里却是热火朝天,已建成的7万吨草甘膦生产车间里,每天生产的200多吨产品,一下线便被各地客商抢购一空。
对于未来,福华集团满怀信心。“‘十二五\’计划投资110亿元建设新项目,实现循环经济产业链优势最大化,使福华集团成为全球农业化工产品成本最低的供应商。”福华集团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已通过省发展改革委组织的评审,并在网上公示。
□本报记者 刘若辰 王爽
三大优势 确立核心竞争力
今年一季度,福华集团就与来自全球的15家客户,签订了总价值12亿元的草甘膦原药订单。“这些订单占到当年集团预期产量的5成。”谈到客户抢购的场景,福华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华流露出喜悦与自豪,被世界巨头看好,福华集团的成功绝非偶然。
三大优势铸就核心竞争力。
首先是资源优势。比如,井研、犍为、五通桥拥有丰富的盐卤资源,能保障液氯、烧碱、盐酸等基础化工原料,马边磷矿资源丰富、品位较高,为草甘膦生产提供了稳定的磷资源,犍为、五通桥、沙湾煤矿资源丰富,能为草甘膦生产提供充足能源。
其次是成本优势。福华集团经过10多年发展,集团内循环经济模式初具成效,水、副产气体、工业固体废弃物等的综合利用,使得每吨草甘膦成本比同类企业低3000元。
第三是渠道优势。2008年,福华集团签下260亿元贸易订单,其中,与全球第二的澳洲纽发姆公司建立了10年战略合作关系。
在张华看来,福华集团作为本土民营企业,各相关部门政策的支持与呵护同样是一种竞争力。乐山市经信委在产业导向、技术改造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市科技部门在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研发项目立项及成果转化项目等方面的指导和扶持,企业组建了 “四川省草甘膦清洁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研发队伍的培养成长和自有核心技术的形成。
完善产业链 带动区域大循环
走近涌斯江边,一条条管道犹如蛟龙过江,通向江对岸的福华集团农化园区。
“按照我们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都会通过循环被吃干榨尽。”福华集团常务副总经理李波介绍,集团已形成“卤水→烧碱及副产物液氯→草甘膦及副产物氯甲烷→有机硅及副产物盐酸→三氯氢硅及副产物四氯化硅→气相二氧化硅”的循环产业链条。
循环产业链条的形成,得益于对环保和科研的巨大投入。早在2003年,福华集团便提出了“环保先行,源头治理”的理念,强调将“零排放”作为努力追求的目标。2008年至2009年,集团投资12亿元建设的草甘膦技改扩能项目中,30%的资金投向了节能减排及环保相关工程。
在福华,已形成氢气—氯化氢—白炭黑—盐酸—草甘膦的“小循环”,在乐山及周边地区已形成硅—三氯氢硅—多晶硅—四氯化硅—白炭黑—有机硅的“大循环”。在建设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过程中,福华集团更把眼光投向了“打造国家级循环经济园区”,尝试走一条“政府主办、企业运营”的园区发展新路,谋求与乐山周边企业进行产业间、生产链上的合作共赢,使最初的“厂内小循环”扩展为“园区中循环”乃至“区域大循环”。
这与乐山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产品高端、产业高端”的两高发展思路亦不谋而合。谈到福华未来的发展,张华说,一方面做强做大草甘膦产品,在3年内产能提升到22万吨~25万吨/年,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完成废弃物、副产物的循环利用项目,做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加强生物领域的投资,联合四川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开展种子研究。建成集“育、繁、推”一体化种子生产推广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新闻推荐
中亚记者联合新闻团访川本报讯(记者刘淼淼)应外交部邀请,来自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中亚5国的中亚记者联合新闻团一行16人于11月3日至6日来川,对四川省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进行采...
乐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乐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