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说
“如果外国人首漂成功,我们中国人脸上还有什么光!
———尧茂书
我们的学费交得太多,不希望后人重蹈覆辙。
———冯春
长漂 一个时代的热点
“那绝对是万人空巷!”虽然已过去了26年,但回忆起当年的长漂,科漂队员、55岁的冯春还是激动地挥舞起了双手。冯春手上拿着一张照片:上面全是密密麻麻的人头,大家或是兴奋、或是惊奇,都睁大眼睛盯着河面。
这是长江边的一个小镇,当科漂队来到这里时,整个镇子都沸腾了。人们如同过年一样,全镇出动,蜂拥到江边,迎接队员上岸。
毫不夸张地说,长漂是80年代全民关注的话题,是那个年代最轰动的事件。科漂队每取得一次进展,报纸都是头条报道。人们每天都追着报纸和电视,关心长漂的情况。
1986年11月25日,长漂结束后。鲜花与掌声包围着队员们,人们称他们为“长漂勇士”,还有人总结出了“长漂精神”。虽然已经过去了26年,但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来说,只要提起长漂,就会引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因为,“长漂”二字所代表的,不仅是那件举世轰动的事情,更能表现当年那股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长江漂流纪念馆落户安仁 明年开馆
6月3日晚,长漂勇士之一的王列诗因肝癌去世。11月14日,成都商报记者获悉,长江漂流纪念馆落户安仁,将在明年6月3日———1986年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出发的日子开馆。26年后,长江漂流再次进入公众视野———1985年,西南交通大学电教室摄影员尧茂书只身漂流长江,在金沙江通珈峡触礁遇难,拉开了长江漂流的序幕。1986年6月3日到11月25日,由中国人自己组建的漂流探险队完成了人类首次全程漂流长江的壮举。在全长6300余公里的长江中,有10位勇士长眠于汹涌的江水中。
张国宪
58岁
文化公司老总
筹建长漂纪念馆 联络队友收集资料
58岁的张国宪每天都会到人民南路四段一家文化公司上班。虽然已是公司的老总,但张国宪一直牵挂着长漂纪念馆的进展。
1986年,张国宪在成都色染织整厂上班。他设计的一款“冲锋衣”被科漂队选中,成为队员们的漂流队服。后来,张国宪也加入了科漂队,参加了1986年的长漂。结束长漂后,张国宪进入《四川工人日报》当了摄影记者。1998年,张国宪离开了报纸,自己创办了一家文化公司,主营商业广告。几年前,张国宪又在广州成立了工作室。
虽然事业有成,但张国宪一直忘不了当年的长漂队友。当年的长漂中,张国宪的同事杨前明遇难,由于当时还未加入科漂队,他和杨前明没有穿越800里无人区。1993年,张国宪组织了一支8人的探险小组,成功穿越了无人区,了却了这桩心愿。
一年前,张国宪就准备长漂纪念馆的筹建。经过多次沟通,长漂纪念馆落户建川博物馆。目前,张国宪和冯春正忙着联系以前的队友,收集更多的长漂资料。
沈大刚
50岁
副主任医师
以普通人的心态,去从事环保
在长漂勇士中,沈大刚显得极为低调。1986年杨欣长漂,在渡口电厂医院工作的沈大刚给了他200元路费。后来,沈大刚也加入了长漂队伍。
长漂后沈大刚回到了原来的单位,继续当医生。如今,50岁的沈大刚已是副主任医师,工作稳定。
工作之余,沈大刚也在关注环保。这些年来,他帮助杨欣考察长江源生态环境,筹建绿色江河、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都有沈大刚出谋划策。此外,他还是绿色江河的特别志愿者。“我不可能不要工作去做环保,我就是他们(杨欣)的后盾。”沈大刚说,虽然有长漂勇士的头衔,但他更希望以普通人的心态,去从事环保。
何平
52岁
房地产老总
一次翻船后,他再也不漂了
何平是科漂队的副队长,长漂前在攀钢工会上班。长漂后第二年,何平来到中国青年旅行社,专门负责徒步、长漂等旅游。1991年,何平又南下海南,开始从事房地产开发。四年后,何平重新回到成都,继续从事房地产,事业逐渐走上正规。
虽然做起了生意,但何平仍然关注着长江。他参与了绿色江河的创建,并组织了纪念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十周年活动,出版了文集。1999年的一次漂流中,何平遭遇了翻船,此后他再也没有参加漂流了。
尧茂书
1950年出生
长漂前是西南交通大学电教室的摄影员
不能让外国人首漂 长江迎来尧茂书
1986年的长漂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轰动,和一个人是分不开的———他就是第一位长漂勇士尧茂书。尧茂书是乐山人,长漂前是西南交通大学电教室的摄影员。
1985年上半年,传出了美国探险家肯·沃伦将漂流长江的消息,“他说,如果外国人首漂成功,我们中国人脸上还有什么光!”尧茂书的哥哥尧茂江说。为了赶在美国人之前漂流长江,尧茂书决定将原计划在1986年的漂流行动提前。出发前,尧茂书说服怀孕4个月的妻子打掉孩子。1985年6月11日,两人抵达长江源。6月20日,“龙的传人号”从长江源下水。在300公里的沱沱河漂完之后,尧茂江由于假期已满,带着尧茂书拍摄的电影胶片返回成都。
1985年7月24日,在金沙江通珈峡,当地居民发现江心的石头上倒扣着红色的橡皮船“龙的传人号”,散落着尧茂书的猎枪、相机、笔记、证件……首漂长江的尧茂书在漂流33天、行程1270公里后,长眠于滚滚波涛中。
杨勇
55岁
专职研究长江
每年都到长江考察 一去就是几个月
长漂回来后,杨勇辞去了渡口矿务局机关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长江研究中。26年来,几乎每年杨勇都会到长江进行考察,一去往往就是几个月。
他说,26年前的长漂经历,不仅经历了生死磨练,也让自己找到了一生去追求的事业。
冯春
55岁
着手培养竞训科漂队员
我们学费交得太多,不希望后人重蹈覆辙
“人需要精神,不然怎么行?”15日下午,在高笋塘附近一小区内,55岁的冯春仰坐在椅子上,双手放在后脑勺,不停地重复着这句话。
这间套一的房屋只有60余平米,客厅内,一个大纸箱内存放着当年长漂的各种物件:外套、队旗、救生衣……
“我要把这些东西都捐出来,纪念长漂。”虽然已时隔26年,但对于每件物品,冯春都能讲述背后的故事。冯春说,自从长漂结束后,他们几名队员就有了建立纪念馆的想法。
长漂结束后,冯春回到了攀钢,继续之前的工作。1986年那次长江漂流经验彻底改变了冯春的生活,他从此踏上一条漂流探险之路。
长江、雅鲁藏布江、红河、澜沧江……26年来,冯春的足迹遍布各大河流,也多次处于生死一线。几乎每年年假,冯春都会到各地参加漂流,或是户外运动。
在业内,冯春的技术首屈一指。但他却认为自己的颠峰期尚未到来,“我预期的成熟期是六十岁,我还要继续漂下去。”同时,他开始培养竞训科漂队员。
目前,冯春在西藏和新疆都带有学生。每年夏天,他都会和学生们呆在一起,培训他们。“我们的学费交得太多,不希望后人重蹈覆辙。”冯春说,他想把自己26年来的漂流技术和经验教授给学生,不希望再有人在漂流中丧命。
长漂纪念馆即将落成,冯春也圆了多年的梦想。
成都商报记者 梁凡 实习生 王思捷 摄影记者 王效 段韵
新闻推荐
记者前日获悉,四川艺术品拍卖的年末重头戏———成都八益2012秋季艺术品拍卖会,将于本周六(12月8日)在成都香格里拉大酒店举办。本次拍卖会八益将推出三个书画专场,分别是川籍著名画家吕林旧藏专场、...
乐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乐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