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长喜 本报记者 罗学锋 文/图
一夜春雨,花红草绿。4月14日清晨,沙湾区关斗山麓的斜坡上、山崖间,粉红色的杜鹃花争奇斗艳、花香四溢。“这坡花叫春杜鹃,往上分别种的是夏杜鹃、秋杜鹃和冬杜鹃。”轸溪乡双山村支部书记王俊文手指着漫山遍野“两年前还不晓得姓张姓李”的名贵花木如数家珍,山腰的“印度菩提园”、山湾的“日本樱花园”、后山的“美国红枫园”,还有公路两旁的紫薇、桂花、银杏……双山村人通过土地流转,集约发展,硬是“把一个昔日面黄肌瘦的‘黄脸婆\’,活生生变成了人见人爱的‘俊姑娘\’!”
双山村地处海拔1050米的观斗山麓,173户528人,散居在幅员面积达6.9平方公里的高坡上。2011年开春,乡党委、政府为了打破山区农民“鸡屁股银行”、“菜园子经济”的传统产业结构,瞅准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大批名贵花木的机会,及时引进乐山鸿泰农林科技公司进山,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名贵花木基地,引领山区农民走现农业发展之路。村里人没有想到,祖祖辈辈抛粮下种、春种秋收,今天还能过上开心的“花匠”生活,716亩耕地种庄稼,1307亩坡谷地退耕还林,闲置的5000多亩“只长荆棘不长钱”的荒山,流转给花木公司。如今山绿了、花香了。双山村人一边在公司务工学艺,一边在家栽花养苗,过上了有滋有味的“桃园生活”。
当了31年村干部的王俊文,以前全家4口人守着20多亩薄地过日子,“流出的汗水比瘦谷地挤出的油还多”,自从花木公司上山后,“捏一把泥土就晓得肥瘦,吼一嗓子就能集合村里人”的他,受聘当起了公司的管理员,起早贪黑地带着村民们整理土地、搭棚育苗、施肥除草。加上老伴在公司食堂当炊事员和流转土地的钱,年收入5万多元。“家里还有‘花木银行\’哩!”王俊文说,自己种植的樱花、桂花、银杏,一天一个样,大都一人多高了,“只等着吹糠见米赚钱哩!”花农的底气来自和基地公司签订了只赚不亏的购销合同,种苗、技术、销售均由公司统一提供。王俊文随手把着路边一棵日本樱花举例,苗子的成本是8元,只需管理一年,即可达到要求的规格,以每棵保底价25元销售给公司组装上市。算算看,刨除种苗、肥料等10元钱的成本,每株一年就能净赚15元。背靠大树好乘凉,这真是“树在山中长,钱从树上生啊!”
村里5组一个小地名叫窝坨的山坳里,但见地里的桂花、菩提枝繁叶茂,长势十分喜人。听到夸奖,主人孙华君诙谐道,“这是从花木公司‘偷来\’的技术,借鸡生下的‘金蛋\’”,山湾里的10000多株桂花苗是自己培育的成果。打量着齐胸高的桂花树,孙华君显得十分得意,这是有名的朱砂桂,胸径3公分的幼树只需3年时间,除去肥料、农膜等打杂费,每棵可以尽赚100多元,“这坡桂花树该是多大一笔收入啊!”
“鸡公车上不了高速路,小农户难闯大市场。”乡党委书记王文辉说,轸溪乡通过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采取“业主引领,借鸡下蛋”的方式,在公司1500多亩名贵花木种植基地的引领下,全乡5个村的400多户村民抱团发展名贵花木3500多亩。
风和日丽的春天里,轸溪乡红岩、富民、裕民等村的新一代花农,正在公司基地技术员指导下,向着“打造万亩花木园”的目标挥锄移苗。
上图为初具规模的桂花树苗基地。
新闻推荐
由乐山军分区援建的帐篷学校于4月23日上午复课。昨(25)日中午,记者在该帐篷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室看见,学生们正在信息技术教室内开心地使用着乐山市捐赠的电脑。据悉,该教室由乐山援建,系板房搭建...
乐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乐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