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大猪肉生产商史密斯菲尔德召开股东大会,通过了双汇国际对其并购,9月25日,消息一经发布,便成为当日开幕的世界华商大会上华商企业跨国发展论坛的焦点话题。“近年发生的欧债危机、金融风暴,为华商带来巨大的投资机遇。”摩根大通中国区总经理翟普开门见山,全球经济周期性发展导致投资欧美的门槛降低,从十年前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再到吉利收购沃尔沃以及近一两年来发生的各种跨国并购案,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姿态愈发显著。“我不认为中国企业完全准备好了,走出去尚需时日。”大公网总裁林学飞对国内资本走出去有更高的预期,“中国企业走出去应该谋求百年基业。”
投资海外,这条路该如何走?
□李果 本报记者 张守帅
捷径
海外并购
但不是一锤子买卖
2008年以来,欧美陷入金融危机漩涡,向中国投资者抛出橄榄枝的国家越来越多,一些媒体在报道时,甚至使用了希望中国企业来“搭救”的标题。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国企业掀起了一轮海外并购潮,其中包括四川乐山马边黑马矿业并购法国丽夏飞机70%的股份与核心资产。
“收购现有知名企业,是走出去的一个重要途径,相比于慢慢树立自有品牌,这个要来得快些。”吴港平是安永会计事务所大中华区首席合伙人,他同时提醒,“千万不要人家卖你就买,必须要做估值、调查和分析。”
“这些资产,是外国卖家苦心经营的心血。”翟普进一步说,对方需要了解未来新公司的成长前景,他才愿意甚至低价出售,“如果只用价格作为谈判筹码,肯定付出的只是高昂的价格。”
“跨国并购的成本不是一次性的,是长期的。”他认为,收购必须要把遵守当地的税法、劳动法等因素考虑进去,如果后期运营不规范,可能引发强烈反弹,致使付出更高的成本。
“在这方面,侨商可以发挥作用和优势。”香港中国商会主席陈经纬说,国内企业对国际性经营有所欠缺,特别是对当地的风俗习惯未必了解,而海外华人华侨这方面可以给予中国企业帮助,甚至探索合作空间,吸纳当地人就业,一步步扩大影响力。
关键
品牌说话
锻造“姚明身高”
“中国企业走出去,其实不算新话题。”吴港平说,以前中国企业也在海外投资一些矿产,“但矿产就是矿产、石油就是石油,试问,国际上有几个叫得响的中国消费品品牌?”
他伸出两只手,略带遗憾地表示,“两只手就能数得过来”。他的结论是,“这一阶段的走出去,已经到了打造国际品牌的阶段。”“同样的服务,别人收1块钱,有了品牌就可以收1块1,这就是品牌带来的价值优势。”
一个正在陨落的国际品牌让嘉宾们扼腕叹息。5年前,嘉宾们普遍看好黑莓的发展前景,孰料其刚刚被加拿大金融控股公司收购。“黑莓的丧钟为谁而鸣?”科创控股集团董事会主席何俊明认为,只有永不止步的创新,才能有望在全球化竞争中,拥有“姚明”一样的身高,成为行业翘楚。“中国企业要想成功走出去,要有领头羊的思想。”但他认为,从“傻大胆”做生意到现在的“全民经商”,中国资源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人走出去有些“被迫”的感觉,这也是林学飞所担忧的,“都想走出去,就怕没想好”。
陈经纬由此强调,企业走出去要先有机遇和条件,“不是谁都可以出去发展的,要有产品、品牌和市场,否则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怎么站得住脚?”
谋划
抱团发展
捍卫华商荣誉
“徽商、晋商一讲出来,我们感觉他们是儒商,但中国企业在海外呢?”刚毅(集团)有限公司主席王敏刚不无尖锐地指出,现在的中国企业不缺钱也不缺技术,“一些企业缺的是商德。”
他认为,走出去的华商应该延续中国传统的商业道德,借此打造全球华商品牌。“改革开放之初,欧资、美资普遍受到欢迎,这都是因为他们有着良好的口碑和信誉。”“不仅要用产品让人信服,还要用商业道德让人臣服。”翟普与王敏刚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认为,跨国经营所遇到管理、战略方面的挑战,可以提升到商业道德的层面来解决。“不能是只单一消费品走出去。”江西正邦集团董事长林印孙说,包括技术、资源、市场、管理、文化等方面都要把中国元素融入世界,这将是华商企业走出去比较好的思路。
新闻推荐
本报讯(方圆记者曾小清)嫦娥二号工程、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北斗卫星手表、无人机……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将“扎堆”亮相第十四届西博会。10月18日,记者从省科技厅获悉,来自全国的378家创新型企业和...
乐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乐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