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论生态文明是什么
□本报评论员 梅松武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每当想到毛泽东主席这两句警世之言,我们对“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传统就有一种新的认识。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为基础。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有 “道法自然”的系统思维方式,有“厚德载物”的道德基础。这些“文化基因”是西方文化中比较缺乏的,一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创造性实践相结合,必将转化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强大动力,形成风景这边独好的“中国特色”。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国际上出现了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核心思想就是要超越西方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树立“生态整体主义”的新观念,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一种强烈的生态意识,与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观念是相通的。
谁说“老天爷”没有情感?《易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又说:“生生之为易。”生,就是草木生长,就是创造生命。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看来,大自然(包括人类)是一个生命世界,天地以“生”为道,“生”就是“仁”,“生”就是“善”。所以,儒家主张的“仁”,从亲亲、爱人推广到爱天地万物。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朱熹说:“天地万物本吾一体”。我们也常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万物之生意最可观”。这样的话很多,都是说人与万物是同类,是平等的,应该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体现出一种对天地万物“心心爱念”和观天地万物“生意”、“生机”的生态意识。看一看中医辨证施治的系统思维,再看一看农历二十四节气,就会知道“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因人、因地、因时、因势制宜的生态意识,早已深深扎根于我们的思维方式,内化为我们的生产生活习俗。
谁说“老天爷”没有情感?了解中国文化的人都知道“天道有常”、“道法自然”、“格物致知”。我们常常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的是人应该向“老天爷”学习,像“老天爷”那样生生不息、与时俱进;我们还常常讲“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强调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要和谐包容,像“老天爷”那样“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以德载万物”。中国人眼里,“一草一木皆有性情,一山一水皆有趣灵”;“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于我为一”;“人的性情是自然之本,人的自由是最高的自然”!从这样的生态意识出发,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怎么能没有自己的“路径”和“特色”呢?
还是看一看“道法自然”的都江堰吧!2000多年前,李冰建造了都江堰,带来了一个至今仍然富饶美丽的成都平原,不但没有破坏和危害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而且使四川盆地的生态环境更美好,呈现出水旱从人的“天府”特色。用生态文化的视野看,李冰不仅具有生态平衡的整体观,还全面而彼此协调地按照生态平衡规律办事,既没有顾此失彼,也没有顾近失远,真正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相比之下,现在有些水利工程,受“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过度开发水资源,对生态环境带来灾难性后果,多么令人痛心啊!
还是回到生态文化的视野中来,我们不仅要对都江堰的养育之情抱有一颗感恩之心,而且要对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土壤污染带来的生态灾难抱有一颗警戒之心。归根到底,生态危机因人而起,只有通过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来克服,只有通过不断重建天人之间的统一才能解决。在这个意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与社会进步的新阶段,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
让我们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尊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 “天人合一”之道,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一定会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人间正道”!
新闻推荐
新浪微博网友“孤云舒卷”发帖说:“从成乐高速进入乐山区域,一直到峨眉都在烧秸秆,沿途到处浓烟滚滚。”5月7日,记者在成乐高速、乐峨高速、S306乐峨干道沿线,不时能看到焚烧秸秆的场景,村民们说:“拿回...
乐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乐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