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正在打扫圈舍
务工的村民正在收割牧草
整洁的养殖小区
油菜秸秆成为干饲料■本报记者 许金波 文/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羊肉以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再加没有“猪周期”的困扰,养羊作为一个产业,正在乐山市兴起并壮大。
在市中区剑峰乡新塘村,就有这样一位规模养殖户,不但种山羊的养殖规模达到4000多只,而且还帮扶贫困户养殖,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在当地成为美谈。
投入资金规模化养殖种山羊
近日,记者一行驱车来到新塘村。袁应全的养殖基地就位于该村一处高地上。这里地势高,干燥、通风、向阳,的确是一个发展养殖的好地方。
2013年,经过前期调研,之前承包过工程、养过猪的袁应全,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了养殖种山羊上。选准了项目,当年4月,袁应全流转土地,在新塘村建起了养殖基地。
在已建成的养殖基地内,记者登上高处,放眼望去,只见约70亩的土地上,上覆彩钢瓦的养殖小区自近向远排列,很是壮观。据袁应全介绍,该养殖基地共有养殖小区18个,每个小区有18个圈舍,共有种山羊4000多只。
袁应全说,这些种山羊均是他去年9月从四川省简阳大哥大牧业有限公司引进的,均为大耳羊、杜泊羊、乐至黑山羊等优良种山羊品种。“引进来时,每只50斤左右,价格3000元,仅此一项,就投入资金1200万元。”对于创业时期的袁应全而言,这是一笔不小的资金投入。
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绿色发展
在消毒室经过紫外线消毒后,记者随袁应全进入养殖区,只见每个养殖小区的18个圈舍分列过道两旁,每个圈舍均用细钢管隔开、并高于地面1米多。圈舍之内,10余只种母山羊或站或卧,静静地反刍。山羊的排泄物正从木格栅的空隙间漏入向圈舍外倾斜的水泥槽中,待堆积到一定程度,只需少量水一冲,就可实现尿液与粪便的干湿分离。这样精巧的设计,既保证了整个圈舍干净、干燥无异味,又达到了节约用水、减少污染的目的。
记者看到,整栋养殖小区都进行了吊顶,可以起到隔热保温的效果,给种山羊创造了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同时,养殖小区内都安装有监控探头。通过这些探头,工作人员可以随时监控到种山羊的生长情况,而不需亲临现场。
走出养殖区,来到偌大的库房,记者看到,这里堆放着玉米、豆瓣、麦麸等精饲料,以及黑麦草、油菜、花生秸秆等青干饲料。据袁应全介绍,花生秸秆是专门从河南驻马店等地购入,一吨1100元;油菜秸秆是从附近农户那里收购而来。这样的干饲料利用,既减少了污染,保护了环境,又变废为宝,可谓一举两得。
4000多只种山羊的喂养,没有一定比例的青饲料投入肯定是不行的。为此,袁应全另外流转周边农户土地1000亩,专门用于青饲料供应,主要种植黑麦草、墨西哥玉米草、苜蓿草等长得快、产量高的优良草种。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青草所需的肥料均来源于该养殖基地中种山羊的尿液和粪便,实现了循环利用,绿色发展。
心系乡邻
帮助190户贫困户脱贫
袁应全告诉记者,养羊的周期一般是7个月,种羊两年3胎,每胎2只,繁衍的速度比较慢,“这也是从事农业行业的普遍特点:投资大、见效慢”。据其介绍,经过大半年的喂养,截至目前,他才卖了几百只种羊。不过,让袁应全欣慰的是,市场对这些优质种山羊反响很好,供不应求。
袁应全的养羊事业正步入正轨,前景广阔。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他并没有忘记周边村民,而是心系贫困户。
在他的养殖基地内,除了少数骨干技术员外,其余人员全部是来自周边的村民,且长期聘请,人数达到20余人,主要从事饲养、保洁、种草、割草以及后勤保障等工作。
最为人称道的是,针对养殖基地所在乡镇——剑峰乡的190户贫困户,袁应全和当地政府一起制定了帮扶方案,以实际行动帮扶这些贫困户脱贫致富。
袁应全介绍,根据帮扶方案,他的养殖基地主要以贫困户联养或者贫困户种草两种形式进行帮扶。对于想以联养形式脱贫的贫困户,基地向其无偿提供种母山羊、优质草种,以及疾病预防技术、配种等服务,所繁殖肉羊售卖后,现金的60%归贫困户所有。对于想种植牧草的贫困户,基地向其免费提供高产量优质草种及种植技术服务,草料产出后由基地随行就市进行回收。
“现在,这项工作正在实施中。”袁应全告诉记者。
新闻推荐
本报讯(苟志军廖子涵)近日,乐山一中举行了“自信奖学金”发放仪式。乐山一中自信成才奖学金基金会相关负责人、获奖学生等人员参加了仪式。仪式上,该校相关人员介绍了自信奖学金的相关情况。...
乐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乐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