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非
从去年开始,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东北部的田仙峪村村民迎来好消息,自己的闲置房一下子成了宝。该村成立了农宅养老合作社,将闲置农宅统一承租给合作社管理,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开发并重新装修改造,打造成为城市高端养老人群的养老宅院。依靠一次性得到的几十万元租金,很多村民都给孩子在城区交了首付买了房。(5月7日《农民日报》)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农村很多住宅无人居住,长期由“铁将军”把守。这些闲置的住宅不仅要定期回去打扫,而且不能买卖,出租也有困难,给村民带来一定烦恼。田仙峪村的做法很有新意,成立专门的合作社,引入社会资本,对农宅进行装修改造,为城市老人提供高端养老宅院,既解决了城里的养老问题,又增加了村民收入,值得点赞。
每一个城市人都怀揣着一份乡愁,尤其是老年人,对故土、乡村更加怀念,可却苦于回到农村无处居住,常常只能在农家乐玩两天作罢。而对于农村而言,城市往往有更多成功的机会,教育、医疗等方面较为先进,所以不少农村家庭更愿意到城市去打拼、发展,有的一去就是十几二十年,留在村里的空宅成了问题。一方有需求,一方有供给,于是农宅养老合作社应运而生。田仙峪村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环境优美,适合养老。其实,乐山市不少乡村的位置也不错,比如峨眉河沿岸,苏稽、悦来等乡镇,距离城市较近,景致不错且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如何盘活这里的农村闲置房屋,田仙峪村的做法可资借鉴。
当然,打造养老宅院并非大拆大建,首先要突出乡土情怀,做到外表“土味”十足,室内雅致不俗。像田仙峪村既有以茶舍、球迷为主题的农宅、还有“老中医”、“老影迷”等特色鲜明的主题院落,形成“一宅一品”,入住者志趣相投,更能和谐相处。其次,要加强配套和后续服务。入住养老宅院的都是老年人,无论是在医疗卫生,还是日常起居上,都要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方便、贴心的服务。如此,老年人方能在乡村愉快、长久地生活下去。
新闻推荐
本报讯(彭光军)5月12日是“5·12汶川地震”纪念日,也是我国“防灾减灾日”。为了提高全校师生防灾减灾意识,提高残疾学生的应急能力,当日,乐山市特殊教育学校针对残疾学生身心特点,举行了主题为“减...
乐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乐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