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德忠
摆在案头的这本《宝地安谷故宫缘》,汇集了在抗日战争期间故宫文物南迁乐山安谷乡的有关史实研究文章,内容丰富,史料翔实,为那段几乎湮灭的远去历史留下了珍贵记忆,为今后的研究工作者提供了可靠的文字资料。
作者刘文龙,不是专业文史工作者,而是地地道道的乡间老农。作者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家园,就是当年故宫文物南迁存放地之一的朱潘刘三氏祠堂所在地。凭借这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刘文龙通过耳闻目睹当年的旧事遗迹,追寻采访当年参与其事的健在老人,收集掌握了大量史料,认真研究,撰写出多篇有关故宫文物南迁乐山安谷的研究文章,为重新挖掘、整理故宫文物南迁乐山这段光辉历史作出了重要贡献。
研究故宫文物南迁乐山这段历史,耗费了刘文龙十多年的时间和精力,为了让后人永志不忘,牢记历史,他又与本村农民企业家王联春共同发起,由王联春出资修建故宫文物南迁史料陈列馆,弘扬保护国宝的爱国主义精神。如今,这座乐山的“战时故宫”已初具规模,成为“乐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影响日益扩大。
可以这样评价,刘文龙堪称乐山乡土历史文化的守护人、宣传员。为进一步扩大影响,给后世留下宝贵精神财富,他将十多年来断断续续写成的研究文章,编印成册,更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本书出版后,受到读者欢迎,因印数太少,不能满足需要,这次又将重版,对于收入不高的农民作者来说,反复自费印书,传播知识文化的无私奉献精神可钦可敬。
这本《宝地安谷故宫缘》,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故宫文物南迁乐山安谷的起始经过、存放详情以及保护文物当事人的人生经历旧闻,钩沉起一段段尘封往事,除给专家、学者提供了可靠的研究资料外,也为广大文史爱好者送上了一份了解地方历史文化的纪实读物。
在此我想特别提到其中的一篇文章:《文物南迁话刘钊》。当年故宫博物院马衡院长在乐山寻找文物存放地时,是时任安谷乡乡长的刘钊主动请缨,愿意由安谷乡承担重任。经马衡院长实地踏勘,认真研究后,才选址在安谷的六祠一寺存放故宫文物,并聘刘钊为故宫博物院顾问。此后八年间,刘钊和安谷乡民共同协助做好安全保卫工作,才使文物无一毁损,完璧东归。作为地方乡绅的刘钊功不可没,然而因为历史原因,刘钊一直得不到公正对待和正确宣传。直到近年对国民党正面战场抵抗日寇的功绩予以肯定时,刘钊其人其事才开始被人提起。刘文龙对这位有功于故宫文物保护的乡贤,更是无法淡忘。通过收集资料、深入采访,写出了这篇详细记叙刘钊生平事迹的文章,弥补了故宫文物南迁乐山史料的缺漏和遗憾,值得肯定。
在刘文龙的《宝地安谷故宫缘》重印之际,应请写下以上文字,以示祝贺之忱。预祝这头在夕阳中奋蹄前行的“老牛”,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不断辛勤耕耘,获取更加丰硕的研究成果。
新闻推荐
本报讯(彭君)针对不法经营者利用会议营销等方式欺骗老年人行为,近期,乐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高新区分局联合多部门开展了非法会议营销专项整治行动。本次专项行动,主要整治不法经营者以健康讲座、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