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村果农采摘鲜果■ 杨长喜 刘君 文/图
在一坝二丘七分山的沫水大地,怎样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沙湾的回答是,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以百米冲刺的劲头,加快农业提质增效步伐,农旅融合发展,千方百计做大做强特色产业,跑好“产业兴旺”引领乡村振兴第一棒。
“一棵橘树一亩粮。种一棵柑橘,收入抵得上一亩玉米!”
这话谁信?沙湾区碧山乡蜜蜂村的王桂琼、刘德兴等34户果农信!
4月26日,忙着采果赶订单的王桂琼和女儿章晓霞清晨就上了山。大姐扶着一棵果压枝头的柑橘树说,这棵盛果期的沃柑,保守估计能下125公斤果子,12元一公斤,树下批发给果商,不用讨价还价,收入1500元稳稳当当。而一亩玉米收获400公斤,刨开种子、化肥、农膜等成本,满打满算,收入1000元还要看老天爷的脸色说话哩!
在一坝二丘七分山的沫水大地,怎样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沙湾的回答是,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以百米冲刺的劲头,加快农业提质增效步伐,农旅融合发展,围绕果蔬、茶叶、林竹、中药材等支柱产业,千方百计做大做强特色产业,跑好“产业兴旺”引领乡村振兴第一棒。
春和景明时节,蜜蜂村的山湾里、坡梁上,沃柑、爱媛、大雅柑橘层林尽染,映红着采摘鲜果的张张笑脸。笔者惊喜地发现,王桂琼母女俩采果的柑橘树与众不同,红彤彤的柑果中,冒出层层白花,活脱脱一个果花拼盘的大果篮。“橘中藏花,花中见橘”,笔者纳闷,大姐释惑。原来这叫“果花同树”,是从重庆农科院引进的当家新品种沃柑。立夏时节,花谢成果,形成一二代果“两代同堂”的奇观,“夏末秋初,二代果就该接班啰!”问起家庭收入,女儿章晓霞扑闪着大眼睛笑了:“80多亩,1600多棵进入盛产期,平均一棵橘树就能挣500元,收入你算算看哩。”
乡村振兴的“雷声大雨点也大”,国家出台了好政策,区乡制定了硬措施,水泥公路进村、入户、入产业,电商平台四通八达。蜜蜂村一天曾向省内外发过1.5万箱蜜桔。村党支部书记陈帅旭说,“不是住进小楼房、开上小汽车就乡村振兴了”。蜜蜂村发展了1200多亩柑橘、2000多亩茶园,人平4亩多经济林,2017年人均纯收入1.89万元,最高的超过了3万元。但美中不足的是产业布局松散,“一家三四亩,散落五六处”,橘园、茶园与杂木林混搭,缺乏观赏性,乡亲们管它叫“好吃不好看”。对此,村主任章宗祥心里有张蓝图,清荒除杂,扩大橘、茶种植规模,拉长产业链,走农旅兴村之路,目前正着手打造一条500米长的“橘景大道”,美化10公里以紫薇、樱花、映山红、海棠花命名的组道,让蜜蜂村成为一个“村民腰包鼓,橘园四季香,游客画中游”的漂亮村庄,“更美的风景还在远方哩!”章宗祥很自信。
“要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民是主力军,只有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太平镇镇长杨军感触很深。罗一村有一片500多亩的喀斯特石坡地,村民们曾怨它是“榨不出二两油的鸡骨头”。村里以花为媒,党员干部带头,108户近300名村民入股“桃花山合作社”,将“鸡骨头山”改造成了花香四溢的“桃花园”。今年清明节前后,桃花盛开,花团锦簇,10多万游客追春赏花,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0多万元。村党支部书记何德强说,桃花山不收门票,村民靠服务赚钱,8家“桃家乐”豆花饭,生意好得天天打拥堂,停车费最多一天收入7000多元,一家卖烧饼、饮料的小店销售额达到3000多元。这不,桃花刚谢幕,幼桃又挂满枝头。“掐头去尾,今年能采摘鲜桃15万公斤,收入100多万元哩!”打造最美乡村,何德强充满自信,紧挨着桃花山的“醉花谷”,是罗一村的第二张名片。这片石缝中曾经长满荆棘,“放牛娃儿都不往这里走”的石夹谷地,引进业主投资1000余万元,打造成了高山杜鹃园,150多种云锦、马缨、百合等名贵高山杜鹃,像盆景般盛开在乌龟、灵猴、大象等千姿百态的石景缝隙中,吸引大批游客闻香赏花,让美女峰下的罗一村鲜活了起来。
乡村振兴,先振产业。沙湾区农旅融合,产业互动,把良好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全区127个行政村已成立经济合作社86个,新发展村级经济项目242个,形成了嘉农镇“水乡花海”、轸溪乡樱花牡丹等万亩名贵花木,踏水镇白茶、沙湾镇金冈茶等万亩茶园,牛石核桃、铜茨猕猴桃等万亩特色产业。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罗曦)4月28日,在中心城区乐山广场,乐山市2018年民营企业招聘周专场招聘会举行,300多家企业为广大求职者带来8000多个就业岗位,涉及服务业、制造业等。“为满足民营企业的用工需求,同...
乐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乐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