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8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乐山大佛景区启动了乐山大佛勘测维护项目。这是新世纪以来对乐山大佛实施的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保护工程,整个项目历时大半年,于今年4月中旬全面完成。2019年4月26日,乐山大佛勘测维护项目成果发布会上,乐山大佛勘测维护项目阶段性成果白皮书正式发布。
5大病害
风化
水害(渗水、降水、凝结水、地下水)
后期修缮材料空鼓、开裂、脱落
佛身小型片状或块状岩石发育脱落
生物植物侵蚀
4大成因
修缮材料本身劣化
大佛胸腹部岩体带状渗水产生溶蚀作用并产生静水压力,导致粘接界面失效、修缮材料层逐渐剥离
植物在修复层裂隙处滋长,加速修缮层起鼓、开裂、失稳(空鼓区域共发育裂缝52条,其中横向30条,纵向22条)
修缮材料层热胀冷缩,形成微裂缝
8大成果
■获取了乐山大佛脸部修缮层结构特征和病害数据;
■完成了乐山大佛头部发髻病害调查并开展了日常维护工作;
■获取了传统捶灰材料和替代材料如混合捶灰材料性能、材料比;
■全面梳理、研究和总结了乐山大佛修缮历史,历史上有证可查的大佛本体保护次数达12次,即宋代2次,民国3次,新中国成立后7次;
■查清了大佛5大整体病害类型;
■获得了大佛赋存地层岩石微观结构、小构造特征、易溶盐分布特征、岩石孔隙特征、氧化物及元素分布特征,标识了渗水层并初步查清岩层渗水原因;
■查清了大佛维管植物病害种类、分布。佛体及两侧崖壁范围内共有维管植物32科53属56种。佛体及两侧崖壁范围内维管植物、木本植物16种,根系发达的是构树、黄葛树及栾树。
■本次“体检”还发现,大佛胸腹部病害表现为2001年修缮材料层空鼓、开裂、脱落,面积约30平方米。
记者魏玉婷
新闻推荐
市中区委书记、乐山大佛景区党工委书记陈有波表示,乐山大佛保护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更是一项科学的系统工程。接...
乐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乐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