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入心且从容偕诗同行更远处
■何琴英
2019年,一个春寒料峭的下午,得到李资富亲赠的新诗集《更远处》,为他的才情、为他的勤奋、为他从2009年到2018年十年间笔耕不辍结出的硕果而高兴。
看完诗集,我惊讶于诗人在低调的创作姿态里蕴含着的从形而下到形而上、几乎囊括万象的诗意述说和逐渐清晰的审美理想与创作态度。这是一本美得不动声色却又志存高远的诗集。在我看来,与其说这本诗集是李资富个人生活经验和情感的发抒,倒不如说是游仙作家群的创作宣言和实践实绩。
“言以兴邦”,诗意家园
“言以兴邦”(《论语》),“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海德格尔)。语言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诗集开篇即道:“江水匆忙,有的向着大海/有的爬上树梢、山巅,有的回到雪/回到云端,继续奔跑/风骑着骏马,骏马骑着河山万里/江湖快意,相忘,与不相忘/我和你,遗落在母语间/”。无论世界如何变换,我们都在母语里相逢,或者说,我们因为母语而成为世界上不同于他族的存在,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烙印和血脉。“像蜜蜂,蝴蝶,或花间的光阴/远处有人收麦,栽秧,大口喝茶/大地真好,就如母性的肚皮/可装诗文三千,酒客数里/”。作为炎黄子孙,作为作家、诗人,在历史的长河里,在美好易逝的光阴里,我们一如祖先,勤劳耕耘,以开放的胸襟构筑家园,享受创造之乐、诗意之美。“这些书页里翻出的亮光/画一道弧线,又画一道弧线/草叶碧绿,就如星光羊群的碧绿/道路起伏,就如人心的起伏/”(《写一条原乡的路》)。世界纷繁,人心浮躁,难免不五音如聋、五色如盲,方向有偏。怎么办?
“我和你,要尽快找到现代汉语封面/写下炊烟,雁阵的脚印/写下一曲云水的歌谣/写下一条回到原乡的路。”炊烟、雁阵、云水、歌谣,这些传统的诗歌意象,对应的是诗人诗意的寻觅和追求,对应的是从人到自然,从大地到天空,从物像到心灵、从躁动到宁静的诗意关注。举目现世,诗人内心的这种追求和关注是急迫而清醒的,是解决现世矛盾和问题的正途,也是必经之路。所以他旗帜鲜明地呼吁:“要尽快找到现代汉语封面”,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坐标和话语。
这是一场充满艰辛与挑战的文化重建之旅,必须有无数个“我和你”,通过语言这座神奇的桥梁,找到“原乡的路”,即我们真正的方向和归途。
根深叶茂,通达三界
如果说对语言的坚守和忠诚回答了创作的目标和方向,那么对诗艺的探索和诗思的锤炼则昭示了诗人深植传统、立足大地又兼收并蓄、自信开放的文化态度。
诗人在《一抹虚无》里写到:“你藏在门后的乳牙/一半扎根泥土,一半长成鸽哨。”这是作者对生命的描摹和感悟,也是这本诗集所呈现的诗歌修炼之途:既扎根本土,也展翅翱翔。
其表现有三:
从题材看,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诗集里随处是绵州风物和巴蜀镜像,《芙蓉花开》《爬富乐山》《东津大道》《永远的芙蓉溪》《登子云亭》《三岔河》《摩天岭》《鹤鸣或一书院的暗香》《石塘院》《我想成为石椅羌寨的石头》《亚圣文昌:两条江河永恒的抒情》《两弹城:镌刻进红墙的影像》《金牛古道》《金华山》《在昭化》《一个人的地理,平通行》《青木川古镇》《唐家河》等等,绵州之美,巴蜀之厚,在诗人真诚、灵动的诗行里得以呈现。
从内容看,有海纳百川的开放姿态。诗人立足本土,立足当前,在坚实的步伐之下,盎然诗心自由纵横天、地、人三界。《牡丹》《小树林》《写写一场雪》《星星一样行走》《飞鸟是最好的药引子》《七夕节》《太极拳》《舍得,一个酒国的立世哲学》《时间是一条弧线》《等待红狐狸写下梅花》《蝉声比蘑菇长得还快》……牡丹、腊梅,古树、飞鸟,天狗、神道,日月、四季,风土民俗,神话传说,哲思宗教,清醒迷糊……简直无所不包。这种开放的诗化文化表达和创作风姿表现得如此自然和自觉,一派且看且思、且玩且吟的从容和享受。
从诗艺看,有强烈的传统审美承续。诗人是睿智的,他并没有去迎合病态时髦,追求谁也不懂的表达方式。恰恰相反,他关注日常人生,关注家国天下,善于从源远流长、美不胜收的中华诗歌传统里吸收营养,以物传情、以景明心,使诗歌在一个个韵味无穷的意境里创造出深具华夏之美的涵义系统。
万物即诗,仁心温暖
《更远处》共收录了194首诗歌。作者眼所及、心所到无不入诗。这近两百首诗歌不管是怎样的题材、情绪、思量,都有一条红线贯穿始终,这就是爱以及由爱而流淌出的生命温暖。
“橡皮人/用一枚质地上乘的橡皮/应对一生的卑微和渺小”(《橡皮人》)。生命是孤独的,而真正的艺术家应当是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一群。但他们的高贵之处就在于,“良知善念的瓷器,包了宽厚的胎衣”(《春天就要来了》)。他们心怀挚爱,用灵魂构筑起世人也必须用真心才能感知、靠近的灵性世界。他们发现、创造、捍卫着真善美,警示、抵抗、鞭挞着假恶丑,洁净、重塑、温暖着尘世人心、大千世界。
在诗人看来,爱是我们必须习得的充满神性光辉的永恒主题。“我们要学着去爱,翻新泥土/把自己写成洞经里的音符/把洞经写成时光里的绵远/或不朽”(《洞经音乐:行走在七曲山的经幡》)。爱是一种生命态度,是日常人生成诗的箴言,“四月,看如此斑斓的色彩/在一朵花上盛开,我想/我们的生命生活也是如此的吧/只要心中有爱心空敞亮/我们就会一路清风细雨/一路鸟语花香”(《有一朵花,在四月盛开》),“热爱生活吧/做一个温暖的人/散步、上班、买菜、写诗”(《行走在晨光里》)。
因为爱,他悲悯又虔诚:“如果将这红薯送回大地/那么多绿色的眼睛/是否会流下幸福的眼泪/想到这如果二字/忍不住,惊悸了下”(《我们总是愧对很多事情》);“其实,这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语言/鸡鸭鱼鹅的语言,牛羊马兔的语言/树木花草的语言,昆虫石头的语言/墙壁台灯的语言,桌椅门锁的语言/山的语言、水的语言、风的语言/日月星辰云彩雷电的语言/……/一旦你明白了这世间万物/所思所想所笑所怒所骂/你会为自己是人类/而感到羞愧,无地自容”(《语言》)。所以,他“怯生生张望/星星一样行走”(《星星一样行走》)。
因为爱,他勤奋又探求,“喜欢一条路没有尽头/不喜欢,荒芜的时光”(《阳关大道,一条路没有尽头》),也为那只“永远保持飞翔的姿势”的真正的飞鸟高唱赞歌(《飞鸟歌》)。
因为爱,他感恩又敬畏,笔下有人间烟火、有传统经典、有李白杜甫欧阳修、有红色讴歌、有革命抒写、有科学城荣光……有时空长河,生灵万物。
因为爱,即便在他的悲伤里也栽种着“蝴蝶飞鹰炊烟”、种着“桃花”和“明艳的女子”(《悲伤》)。他说:“为爱,要开成火红的/蝴蝶”(《为爱,树上开满火蝴蝶》),要“不惧风雨雷电,不怕坎坷泥泞”,“认准一个方向”,“信念坚定,义无反顾”(《一匹飞奔的马》)!
因为爱,他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举,也不忘嘱儿:“举头多神明,天阔地远/牌位高居堂屋,念家国,念双亲/书卷深处,自有江河万里/……/刀剑锐利,不敌一枚微笑/要爱,就俯下身/阳光多一米,温暖十里地/学习一条鱼,和她的哲学/嘴里的水,有进有出/往前走,每一步都铮亮,如青铜/回过头,故乡是一抹胎记/或轻愁”(《示儿书》)。
汉语即乡愁,诗意即家园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由汉语创造的诗歌,由汉语创造的中华文明,早已是世界文明史上最宝贵的财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生命原点。“抬起骄傲的头颅”,记住爱,记住最美的汉语和诗意,脚踏大地,以赤子的忠诚、以广阔的胸襟、以飞翔的姿态,虔诚捍卫、建设炎黄子孙共同的灵魂家园,这是诗人在诗集字里行间传递出的最深切的爱的誓言,也是振臂相邀、同寻大道的邀请函:
“万物入心且从容,偕诗同行更远处”!
更远处,他看见了什么
■永见
花了近一个月时间,才断断续续读完李资富的诗集《更远处》。一开始我怎么也不明白,他这本诗集为什么取名《更远处》,难道就因为“远处,一个清洁女工”/俯身拾起香蕉皮、橘皮、落叶/那样细心、那样耐心/像捡拾一片旧时光”?抑或因为“太阳爬上山头”/像个年迈的独裁者/鸽子飞向更远处/身后留下一大片/虚无的瀑布”(《更远处》)?
他是以这首《更远处》作为诗集的名字的。一个实景,一个虚景,一个接地的场景,一个仰望的背景,构成或诠释了他的更远处。他究竟想看见什么?他究竟看见了什么?在更远处,他看见了金牛古道、剑门关、翠云廊、越王楼;看见了李白的青莲、江油的红军桥;看见了老树、老井、老屋;看见了树叶、秋雨、残荷、野菊;看见了玉米地、稻草人,还有长生不老的鱼、一匹飞奔的马、午夜奔驰的车辆、四月盛开的花、桃花深处的火车、飞过绵阳上空的鸽群……这些物与像,这些场与景,这些动与静,这些时与空,已经足够让我们看见一个诗人或诗写者敏感而凝重的神经,已经足够暗合我们人类共同的情感——“在暗香涌动的尘世”,那流逝的时光,要拐多少弯,才能回到通往原乡的路。尽管他明白,“时间不是直线,是一条弧线”,通往原乡的路是多么的不易,但“能拐一个弯,就多拐一个弯”,哪怕“当我老了,时间多了/你把自己种进泥土的隐喻里/不再答应我的呼唤”,也在所不惜。
我还注意到,这本诗集的时间跨度是2009年至2018年,诗的顺序是按时间倒排的,这是诗人的匠心独运,他让时光倒流之感在形式上更加突出,更具意味,他让那些黄昏和黎明增加了一种空寂、旷远和寻觅感,也使诗人“寻觅原乡的路”和对原乡的渴望,由模糊和潜意识变得清晰和明确,使诗人所写的一切景与物,动与静都不只是它们所固有的优美或暗淡,而是能揭示出沟通现实与灵魂的道路,从而与我们产生了某种情感和生命的强烈共鸣。比如此时,我就像看到远处的月光把微弱的光芒照进那结满露珠的玻璃和纱窗,与其说我在写作,毋宁说我在寻找,寻找那早已永恒地存在于我内心的某一事物和蕴藏于我生命之中的早已被忘却了的图腾……
“诗人是一切,又什么都不是”,这是谁说的,管他谁说的。但是,诗人和常人不同的是,他们既欣赏光线,也欣赏阴影。他们写诗不是为自己或诗人本身,他们是为人们写诗,他们用勃勃的思想和熊熊的语言,使人们从漠不关心的睡眠中醒来,去“听蝉鸣,大海/听羊群/草原/听一辆火车,从桃花深处走来”(《一辆火车从桃花深处走来》)。所以,诗人又是真正的有学问、有灵魂的人,他们所表达的现象和事物,他们所表现的必然和偶然,予众多的刹那以时间的延续,给众多的瞬间以生命的永恒,他们总会让人们“抬头望望远方”,即使在黄昏,也会让人觉得“我身后有一轮太阳,冷冷的/犹如大街上,流淌的/陌生人(《黄昏》),即使在寒潮中,也让人感到“冬天即将谢幕/而春天,就要来啦”。
总之,诗人总是活在凡尘中,又总是站在更远处。够了,这就够了。
纵观整部诗集,从诗艺的角度上讲,那静静的叙说,犹如默默流淌的河流,使充沛的情感和丰富的思想澄澈而汹涌,加之浓郁的生活气息,流畅而节制的语言,树叶发芽般自然清新的风格,为我们造就和呈现了大量的好诗,《时间是一条弧线》《母亲,我不如一服中药爱你》《一口水缸在古玩街上》《黄昏》等诗篇,就是典型代表,堪称力作。但也有个别篇什,意象过于繁复,甚至还残留象征和修辞,实在让人看不见什么,比如《渔在现代汉语里长生不老》《天狗吃月》等。以我现在对诗的认识和审美,我认为,如果把想要表达的东西,表达得更直接、清晰而不失诗意,不仅能让人在更远处看见得更多,而且味道也会更好。
新闻推荐
乐山市召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学习先进经验 打造“乐创”品牌
本报讯(记者鲁倩文)昨(9)日,乐山市召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传达学习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第22次会议精神和省委、市委关于人才...
乐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乐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