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凉山 今日西昌 今日德昌 今日会理 今日会东 今日宁南 今日普格 今日布拖 今日金阳 今日昭觉 今日喜德 今日冕宁 今日越西 今日甘洛 今日美姑 今日雷波 今日盐源 今日木里
地方网 > 四川 > 凉山州 > 今日金阳 > 正文

餐桌上天天“过小年”

来源:凉山日报 2019-09-25 07:52   https://www.yybnet.net/

衣食住行话沧桑 幸福生活在金阳(上)

记者手记: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沧桑巨变,我们一起穿越时光隧道,感受到祖国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而我们金阳也和全国各地一样,有了日新月异的巨大改变,旧貌换新颜,热情开放的阿伙金阳这道风景线正变得更加壮美靓丽。

穿衣、吃饭、住房、行路等生活之需,每天必与之打交道的四件事,是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的。穿衣更舒适,吃饭够营养,出行有车辆,住房更敞亮。从衣食住行的变化可以清晰地看到社会的飞速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金阳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有了哪些发展、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这种发展变化是有目共睹的,记者也亲历、见证、参与了这些发展变化。本报以《衣食住行话沧桑 幸福生活在金阳》为主题,推出《衣:量体裁衣到网购衣服》、《食:餐桌天天“过小年”》等4篇系列文章,与大家分享70年来金阳的发展变化。

从量体裁衣到网购衣服

“小时候,我们就盼着过年,天天掰起指拇数日子,因为过年不光有肉吃,家里还给做身新衣服。我在家里几兄弟中排行老幺,父母常说‘新衣服先给哥哥姐姐穿,好吃的东西先给弟弟妹妹吃。’所以,我平时穿的都是哥哥们穿过的旧衣服,有的穿到不能打补丁了都还在穿,补丁叠补丁,有的地方比牛皮还要厚,穿在身上重得很。几年只穿一件衣服,唯独只有一次过年的时候,母亲从亲戚家要了两尺布票,那时候没有布票是买不到布的,给我做了一件新衣服,我舍不得穿,好好地收藏起,至今记忆犹新。改革开放了,现在哪个没得几套漂亮衣服,哪个还穿有补丁的哦?尤其是那些有经济基础的年轻妇女,一天换一套衣服,一天换两套的也有,看见衣服合身的喜欢的,毫不犹豫就买了。现在我们农村已经看不见穿补丁衣服的,和没有穿鞋子的人了,农民穿名牌衣服的人也不少,现在从穿着上根本就分不开城里的或者是农村的。布票、粮票、肉票、油票、豆票、烟票这些都是成为历史了,共产党好、人民政府好,托改革开放的福!”

日前,提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以来的发展和变化,金阳县马依足乡依足村村民贾巴拉坡满脸幸福地告诉记者。

过去,衣服补得如地图

所谓人靠衣装,马靠鞍,衣服选择多了,不管是穿的得体,还是时尚个性,可以通过逛街、网上购物来选择。但是,在几十年前,除了选择的余地少,样式单一,还需要扯布,请裁缝来做。有时候,过年才盼得新衣可穿,或者小的穿大孩子淘汰的衣服,不合身或者有补丁也是常有的事。

在我的记忆里,衣服烂了,母亲用针线来缝补给我们穿,烂了补,补了又烂,一套衣服缝缝补补又三年。因为衣服的布料是用棉花纺织出来的,虽然好看,但不经磨,再说一年四季就穿一套衣服,更破烂得快。补衣服的布料是一种色的还好,有时找不到这巴掌大的布料,就用其它颜色的,穿在身上很惹眼,衣服补得犹如地图。

上世纪六十年代,人均只有7尺布,做不了一件成人的衣服,往往一家人一年的布票凑一起才能做一套衣服。那时如果一个人能够穿上一件新装,绝对是大伙儿羡慕的对象。记得我十多岁时,比较流行天金兰、的确良、地卡之类非棉布之类的布料,它有比棉布薄、精细、耐磨等特点,因此成为最热门的制衣布料。有一年,父母用卖了猪的十多元钱,买了一块白色的确良布料,父亲专门带我去县城缝纫社里,裁缝师傅在我身上量了量,又在布料上画了画,让父亲交了一块八角钱的做工费,开了一张收据,叫我们过一阵子再去取。整个过程对于我来说是漫长的,每天回到家里等啊盼啊,数着去取衣服的日子,也常常让去县城的人帮忙拿着收据去问问新衣打好了吗,就这样,等了近一个月,新衣终于被父亲取回来了,我迫不及待地把新衣服穿在身上,“挺合身的。”我满脸高兴的给父亲说。第二天穿上新衣的我出门了,去找伙伴们玩耍,结果你摸一下,我摸一下,把我的白色衬衣摸成了花色衬衣,我也成为伙伴里第一个穿过用缝纫机做新衣的人,成为了他们羡慕的对象。

如今,服饰新颖追潮流

“以前能够穿得起一件用麻布做的新衣服也不错了,有的兄弟姐妹为了穿新衣服还会发生争吵。一家人一年买得起一件衣服就不错了。记得我17岁时,母亲卖粮食才买了一件棉布做的新衣服给我。那时候家家娶儿媳妇,双方都把一套新衣服或能够做一套新衣服的布匹作为第一件事来协商。有的拿不出新衣服和布匹,甚至还会婚姻未成。”78岁的白拉曲回忆道。

进入70年代,最流行的是中山装、军干服。女装也十分简朴,特别是在农村,几乎找不到一个穿裙子的人。进入80年代,人们的思想解放了,再也不拘束于色调单一的衣服,那时,西服已风靡城乡,穿西服、打领带、穿皮鞋,在样式上也有了喇叭裤、运动衫、休闲服等。到了90年代,人们穿着更“艳”,经常见到的有健美裤、牛仔裤、皮夹克、袜裤、裤裙、超短裤、乞丐裤、高跟鞋都在铆足劲儿赶潮流;现如今,人们穿着打扮更个性化、多变化,时尚化,潮流化,多元化,城市如此,农村也如此,都是拼着力气赶时髦。

“解放前,大家都基本上穿用麻布做的麻布衣服,金阳那时候交通不便,买衣服、盐巴这些都过金沙江到云南大兴去买。富裕一点有羊子的穿羊皮衣服,盖羊皮被子,那时候怎么也想不到会现在会有这么多款式新颖的衣服。”今年82岁的李阿吉深有感触地说到。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购物成为人们购买服饰的重要渠道。款式也更加多样,支付方式也由现金转向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渠道。年仅25岁的吉克陈婧表示:“现在我对于服饰的要求大多是好看、舒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衣服、鞋子都是网上购买,又便宜又好看还省事儿。”

衣服是一个人的体面,从服饰变迁到人们消费方式的变迁,显示出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人们由被动的仅凭布票购买衣服,由一年仅添一件衣服、“缝缝补补又一年”到随时随地添新衣,由零钱现金支付到网络购买移动支付,人们服饰消费的每一次升级,都在讲述着金阳日新月异的巨大改变,讲述中国创新创造的奋斗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各地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从凭票购买食品,到食品副食品丰富多样;从冬季储存白菜土豆,到一年四季新鲜蔬菜随时供应;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出健康,吃出文化,现在家家饭桌是“天天过小年”。人们现在讲究的是粗粮细粮搭配、蔬菜水果搭配、鸡鸭鱼肉搭配,吃出健康,老当益壮。餐桌上的变化折射出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普通百姓家饮食生活的变迁。

有口无粮的艰难岁月

记忆中,有一次父亲把我带到很远的舅舅家去背洋芋,因为路途遥远,半路上我已经饥寒难耐,父亲见状将背上的洋芋小心翼翼地放在地上,并找了一些柴火在路边烧洋芋给我吃,虽然没有盐,没有香料,但我依然吃得香甜,在我的记忆里那是无法与其他食物媲美的美味佳肴,至今回味无穷。

那时,每年春夏之交,是家里缺粮的时候,我们经常提起口袋,扛起锄头去找去年种过洋芋的地里,犹如找“针”那般仔细,看见露出新芽的洋芋,便迫不及待地拿起手中的锄头“哐”一声往地里挥去,当看到土地开裂的那一株时会兴奋不已,因为那意味着这株是个大洋芋,吃得也会比以往多一点。

那时,虽然我家有七口人,但参加生产队劳动的人,只有母亲一个人,养家的重担自然落在她的头上。每年分粮食时,有劳动力的人家会分得多,而我家扣掉在生产队借的“口粮”,粮食也就所剩无几了,因为劳动力少的原因家里每年都会欠生产队的账,每到第二年春夏便会有口无粮,为此,每一年我们都少不了会吃一些野菜来充饥,野菜,也成为当时的“家常菜”。

崇尚健康的美好日子

“70年代吃的是肚饱,80年代吃的是味道,90年代吃的是品质,今天吃的是健康。”金阳县天地坝镇新建村78岁的白拉曲就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巨大变化,对此他感触颇深。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特别是‘食堂节约’的那两年,不要说吃肉了,一日三餐,能吃得上一顿白饭就不错了,多数家庭一日只有一餐薄粥汤,家中的餐桌上见不到大荤的东西,吃上肉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就连现在人们觉得极为普通的鸡蛋炒饭,也是偶尔才能吃上一回。那时候,吃饱肚子是个大问题,”白拉曲就回忆说,“改革开放后,日子好起来了。特别是现在吃东西根本不是问题,想吃什么东西就可以买到什么东西,应有尽有。现在关键是怎么才吃好,吃出健康,蔬菜要吃新鲜的,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能防衰老,才是现代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现在,人们购买肉制品的时候,总喜欢买精瘦肉。而在那个年代,人们总是愿意购买肥瘦搭配的猪肉,以便把肥肉切下后炼制成“荤油”。

“自己熬的‘荤油’不仅香味四溢,而且省去了买油的油票和花销。”白拉曲就说,甚至有人买猪肉时专拣肥膘买,把肥膘炼成猪油进行存储,而炼油剩下的油渣,无论是烧青菜或下面条时,加上一点点,口味鲜美无比。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白拉曲就一家的饮食有了一个全新的改变。“在吃饱肚子方面,我们一家人再也不用愁了,菜肴不仅琳琅满目,更加丰富,有时请客吃饭也成了一件乐事。”白拉曲就告诉记者,当时,金阳县城附近马路的两边,一家家餐馆出现在眼前,亲戚串门到家也会请客下馆子,改善改善伙食。

“发展到今天,大街小巷各种档次的饭馆、餐厅鳞次栉比,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多种营养搭配、进行科学饮食,追求的是吃得更健康。”白拉曲就说,现在市场物品供应充足,各种蔬菜、瓜果、蛋、禽、肉类和海产品开始摆上了餐桌。只是,因为吃得太好,各种“富贵病”也找上门来了。

“什么‘三高’、糖尿病、脂肪肝等。现在,为了养生的需要,好多年不吃的食物又回来了,玉米面、高粱面和各种粗粮、苦菜、野菜等都被盼望着重回餐桌。”白拉曲就说,“这实际上是饮食习惯的进步,也是时代的进步。”

70年前,“吃饱”是人们的普遍愿望。70年后,百姓对饮食消费的要求不仅是吃饱、吃好,更要吃得健康,吃得科学。

70年前,很少听说外出请客吃饭。70年后,随着收入提高和生活观念转变,老百姓有事没事喜欢下馆子、打牙祭……

70年来人们餐桌上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餐桌上的变化,记录着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小小餐桌的变化同时折射出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实惠。从“吃”的变化中,量到质的转变折射出时代的发展和生活的变迁。

文/本报记者贾巴尔且 图/由金阳县委宣传部提供

新闻推荐

金阳: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工作

本报讯近年来,金阳县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抓根本、抓长远、抓长效,突出重基层、打基础、强监管...

金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金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餐桌上天天“过小年”)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