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云仲 本报记者 杨国庆【回放】
地处小凉山腹地大渡河畔的乐山市金口河区,山高坡陡、校点分散,学校大多处在深山峡谷。过去,师生用水难、饮水欠安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今年年初,为提高学生饮用水质标准,金口河区教育部门争取资金20万元,为鲤鱼浩等10所农村中小学安装饮用水净化设备。2012年5月10日,记者前往鲤鱼浩小学等农村中小学校走访调查,并以《金口河4300余名学生娃年内喝上安全饮用水》为题进行了报道。
(刊登日期 2012年5月20日07版)【现场】
5月24日,记者再次来到乐山市金口河区鲤鱼浩小学,六年级学生阿史正在盥洗间洗碗,他指着“非直接饮用水,严禁直接饮用”的警示标语说,“白色水管放出来的是卫生用水,蓝色水管才是安全饮用水。”
据该区教科部门介绍,鲤鱼浩小学是2008年5月金口河启动新建的一所寄宿制学校,总投资347万余元。学校于2009年3月投入使用后,将分散在该区和平彝族乡桠溪、蒲梯两个村的六个校点合并到该校。
建校之初,该区水务部门调剂资金,专门为学校修建了蓄水池,经过沉沙、初虑、管道至学校蓄水池,以解决全校师生安全饮水问题。“安装净水设备前,尽管暴雨天水质有些浑浊,师生饮用水都是由学校集中供给的开水。”鲤鱼浩小学负责人王兴国说。
“溪水变甘泉”的山区学校并不止鲤鱼浩小学。今年年初区教育部门投入20万元专项资金,为共安初级中学等10所农村中小学安装了饮用水净化设备。
5月24日中午12时10分,记者走进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共安彝族乡初级中学(含小学)。
下课铃响了,13个教学班420多名孩子们拿着饭盒、碗筷从教室里汇聚到学生食堂,在打饭窗口、开水房、洗碗水槽前排起了长队。
“这水可以直接饮用吗?”
“这是经过净化处理的,那边还有专门的开水房。”面对记者的提问,初一(1)班的阿支高兴地说,“现在我们饮水方便又放心。”
走进学校厨房,记者看到一个500升容量的“净水器”正在运转,食堂负责人伍仕军指着旁边一排截然分开的几个水池介绍道:“左边是经过净化的做饭备用水,右边是卫生用的自来水。”
据该校校长杨玉兵介绍,由于学校附近没有水源,过去学校与小河村村民共用一股水源,水量有限,学校用水不能保障,缺水时,每天需要请电三轮车到小河沟运输五六趟。“最困难时,除统一供应开水外,寄宿生早上洗脸、晚上洗脚都是由生活老师按时定量分配。”
2010年,该区水务部门调剂资金,在水源地扩建了蓄水池、扩增架设4000多米饮水管道、新建沉砂池,彻底解决了学校用水难问题。
“饮用有净化水、洗澡有热水,”九年级2班的阿依子布从小学到初中都是该校寄宿生,她说,“现在洗衣服、拖地、冲厕所都不用担心水不够用了。”
然而,金口河区水务局局长童泽荣坦言,取水建筑物年久失修、设施设计不尽合理等问题,是推进农村学校饮水安全工程的主要障碍。
这一情况正在逐渐转变。“今年省市下达金口河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口5000人的任务,学校就占了4318人。”童泽荣表示,农村中小学校成为今年全区饮水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金口河,投入130万元的“农村饮水安全中央预算内第三批投资解决农村学校人口饮水不安全项目”已全面启动,预计6月中旬动工建设,年内将按“农村安全饮水”标准彻底解决该区4300余名中小学生安全饮用水问题。
【记者感言】
校点从分散到集中,学生从走读到寄宿,农村中小学校的配套设施如何及时跟进?因客观条件限制,金口河区选择了循序渐进。
挖蓄水池、铺饮水管道……先解决学校用水难问题。之后,面临安全饮水供水量不足的问题,再将供水系统分为白色和蓝色两组,将未经饮用水净化设备处理的作为洗衣、拖地、冲厕等卫生用水。这样一来,学校安全饮用水得到基本保障。随后,抓住中央和省市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契机,再将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校饮水标准放在首位,稳步前进。
新闻推荐
本报讯(张月兰记者徐登林)6月5日,记者从凉山州检察机关派驻基层检察室建设暨检察文化建设会议上获悉,为解决长期以来检察机关参与社会建设在基层缺位的问题,今年凉山州检察机关将在会理、西昌、冕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