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新闻 西昌新闻 德昌新闻 会理新闻 会东新闻 宁南新闻 普格新闻 布拖新闻 金阳新闻 昭觉新闻 喜德新闻 冕宁新闻 越西新闻 甘洛新闻 美姑新闻 雷波新闻 盐源新闻 木里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凉山州 > 凉山新闻 > 正文

智能变电站研究及工程应用由四川省电力公司等单位完成

来源:四川日报 2012-06-08 18:38   https://www.yybnet.net/

智能变电站研究及工程应用

四川省电力公司等单位完成。该项目通过变电站智能测控系统网络研究,首次将故障树分析法用于智能变电站网络可靠性定量分析,对智能变电站网络可靠性、实时性进行仿真验证,提出并构建了适合智能变电站的网络拓扑结构和智能测控系统通信网络;首次提出智能变电站数字化网络测控系统功能检测方法和网络故障定位方法;通过设备状态智能诊断系统研究、高电压电气设备智能化研究,将传感器和智能装置与高电压设备融合,实现高电压设备的智能化并研制了高电压设备在线监测装置校验方法和设备。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该项目研发的远程全景智能监控系统,能实时监控变电站运行状态,实现变电站无人值班运行和远方控制、维护,工作效率可提高10~15倍。已申请16项专利,其中4项发明专利和2项实用新型专利被授权,发表15篇科技论文,其中EI源刊5篇。出版著作1部。累计形成8项国家电网公司技术标准,已在国家电网公司所属的26个省市电网中使用。

该项目的应用,降低工程建设费用3.6亿元,减少占地1120亩。实现无人值班、远程集控 ,“一键式”操作自动完成,实现设备状态检修,节约运行维护成本21.6亿元。广泛采用节能技术,每年减少站用耗电量120万度,全寿命周期内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27万吨,为我国“控温减排”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基于多相检测方法研究酿造微生物群落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由四川大学等单位

完成。

该项目针对传统固态发酵技术具有原料及处理方式迥异,微生物是在高酸、高盐/高乙醇的环境中生长繁殖,其群落结构及代谢产物多变的特点,集成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原位荧光杂交(FISH)和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的优势,建立了从细胞、DNA和生化指纹图谱等不同水平,多尺度地研究了酿造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变迁规律的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 气相-质谱(GC-MS)等现代分析手段定量或   半定量检测其发酵过程的关键代谢产物。将其定量组分与群落关系关联,为探究固态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作用规律及开发共培养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为解决行业发展的共性技术难题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开发的关键技术包括:1)生化指纹图谱辨析与群落特征关联技术;2)特色风味组分的检测技术;3)适合工艺特点的微生物共培养与调控技术;4)不同研究对象的样品预处理技术。

项目的研究成果在白酒酿造、发酵食品等多家企业推广应用。2008年~2011年取得新增产值11.2766亿元,利税4.1245亿元的显著经济效益。

取得专利17项,发表论文11篇,培养研究生10名,选育了优良功能菌5株,促进了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个国家及省、市技术平台的建设。

甘蓝型油菜JA系列不育系的创制与应用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等单位完成。该项目在油菜育种技术体系、新型不育系创制、突破性新品种选育以及配套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显著成效。建立了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油菜现代育种技术体系,提高了育种效率;创制了新型JA系列胞质

不育系11个,不育性稳定彻底,被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等单位引进用于新组合配制和新型不育系创制;利用JA系列不育系育成了高产、高油、广适新品种9个,待审定组合3个及后续参试组合14个,其中,国家(四川省)主推品种5个,川油36是四川省育成的唯一通过长江上、中、下游国家审定的新品种;川油41创造了四川省油菜生产单产新纪录 (271公斤/亩);06杂-9在国家长江中游区试中含油量达49.06%(对照42%),是国家区试以来长江流域含油量最高的组合;申请了新品种权保护6项;通过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JA系列品种制种产量较其它类型提高40%以上;迟直播高产栽培技术突破了油菜迟播不能高产的技术瓶颈;全程机械化生产可节本增效。

JA系列不育系是一类填补国内外空白的突破性新型不育系,育成了系列杂交油菜新品种,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整体达到国际同类领先水平。

2005年以来累计推广JA系列新品种2224万亩,新增菜籽2.77亿公斤,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1.2亿元。

建鲤健康养殖的系统营养技术及其在淡水鱼上的应用

由四川农业大学等单位完成。

该项目针对淡水鱼生产中鱼产品安全、产业安全和环境安全问题,紧紧围绕营养与鱼“肠道健康、机体健康和水环境健康”之间的关系,以我国淡水养殖大宗鱼类——建鲤为研究模型,首次研究建立了鱼的健康营养理论。首次系统研究发现27种营养物质有提高鱼消化吸收能力、改善肠道菌群、增强免疫力和抗病力以及降低氮、磷排出的作用及机制;首次研究建立了淡水鱼健康营养系统技术,研究确定了 “肠道健康”的27种营养物质定量需要参数17套,“机体健康”的定量需要参数16套,“水环境健康”的定量需要参数2套,填补了鱼健康营养技术的空白;研究提出了淡水鱼 “肠道健康、机体健康和水环境健康”的关键饲料技术和集成技术,提出了“肠道健康、机体健康和水环境健康”的关键饲料技术5项、开发酶解植物蛋白和有机矿物元素产品4个、研制专用预混料产品6个、全价饲料产品10个,填补了淡水鱼健康饲料技术的空白。

该成果在15个省200余家饲料企业推广应用后,累计新增效益53.79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大幅度降低用药量和提高养鱼效益,对鱼产品安全、产业安全和环境安全起到了重要保证作用,推动了饲料工业和淡水养鱼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针对多种器官组织或细胞的靶向释药系统的构建、表征及靶向特性研究

由四川大学完成。

该项目通过对主动靶向前体药物、纳米靶向释药系统、口服定时定位释药系统、治疗基因靶向传递系统以及可静脉注射新型载体材料进行研究,以解决靶向释药系统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导向分子、纳米粒制剂产业化、药物的选择性释药等问题以及高分子载体材料血管内给药问题。

该研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编著出版了1部填补国内空白的专著;申请发明专利10项,获得授权5项;发表SCI收录论文60篇。开展10余项靶向释药系统与制剂研发,其中1项已申报临床,1项已完成临床前研究。建立了国内唯一的 “靶向药物与释药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得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重大新药创制”唯一的“靶向释药系统与新制剂技术平台”,并向国家药审中心提交释药系统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草案)。

该研究成果具有国际先进性和国内领先性水平,对推动我国新型靶向释药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单向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创立及其在肺癌诊治中的应用研究

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完成。

该项目创新性提出胸腔镜切口设计、“单向式”胸腔镜肺癌切除新方法、吸引器-电凝钩无血化游离方法及胸腔镜吸引器侧压止血法。通过改进切口在胸壁的分布,改善手术操作角度。“单向式”的手术方法则改变了沿袭于开胸手术的胸腔镜肺叶切除方法,避开肺裂,不在肺实质内操作,简化操作流程,减少术后漏气。项目还针对胸腔镜下大出血难以控制的世界性难题,创立了胸腔镜吸引器侧压止血法,通过该方法直接处理胸腔镜手术中的大出血,减少出血及由此所致的中转开胸。

项目在肺癌早诊早治方面,应用胸腔镜监视下特殊空心针穿刺取材的方法,提高肺癌诊断准确性,实现早期肺癌的一体化诊治。

该项目共发表论文66篇。“单向式”胸腔镜肺癌手术方法已编入“十一五”规划全国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外科学》(第二版,2010)。

该项目的实施,使胸腔镜肺癌手术的成功率由文献报道的平均85.9%提高到97.7%。胸腔镜肺癌一体化诊治模式使早期肺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均达100%。

该成果已推广全国106家医院,包括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上海市胸科医院等44家国内知名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完成手术6000多例。

创伤性脑损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由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等单位完成。创伤性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急重症之一,其致残率、死亡率居各类创伤之首,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质量与生命健康。该项目从病理机制、个体遗传因素耐受差异和诊治不规范导致的效果差等方面入手,着重研究了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病理机制、ApoE作用机制以及诊治规范化,从而达到个体化治疗,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伤员预后。

1.弥漫性轴索损伤方面:发现脑损伤后人脑组织间液β淀粉样蛋白水平与临床病情变化呈正相关性;β淀粉样前体蛋白参与了轴索损伤的过程,而环孢素A可抑制β淀粉样前体蛋白的生成;亚低温可保护轴索损伤后轴突超微结构的改变;磁共振波谱及弥散成像对弥漫性轴索损伤可以起到早期诊断的作用。

2.APOE基因多态性:研究发现APOEε4基因是黄种人脑伤病情加重的危险因素;APOEε4是颅脑创伤急性期(<7天)病情加重的风险基因及脑电图加重的危险因素;而且APOEε4携带者中启动子区-491AA也是影响患者急性期病情加重的危险因素。

3.诊治规范化:利用磁共振波谱、弥散张量成像进行早期诊断;加强脑损伤患者尤其是APOEε4携带者的脑电图、氧分压及血浆渗透压监测;采用逐级减压的方法清除急性硬膜下血肿;采用一次性使用给氧吸痰管,与普通吸痰管相比血氧饱和度上升3.1个百分点。

经穴效应特异性临床评价及生物学基础研究

由成都中医药大学等单位完成。该项目采用多学科研究方法与手段,通过系统的临床评价和生物学基础研究,肯定了经穴效应存在特异性,提炼出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基本规律,探索了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生物础,在对古、现代针灸临床治疗偏头痛、功能性消化不良、胞宫相关疾病和痛经的文献进行经穴特异性应用规律挖掘基础上,借鉴循证医学研究方法,遵循临床流行病学和GCP原则,从经穴与非穴、本经穴与他经穴和本经特定穴与本经非特定穴三个层次评价临床疗效的差异,证实了经穴效应存在特异性,并率先总结提炼出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基本规律具有循经性、相对性、持续性和条件性特点。

该项目从穴位动态变化规律角度研究穴位功能状态对经穴特异性的影响及其相应的物质基础,首次发现经穴效应特异性与穴位状态相关,健康时穴位处于沉寂状态,病变时处于激活状态。项目以穴位处肥大细胞和局部元素分布为切入点,从微观角度探讨经穴效应特异性产生的基础及其在针刺有效信息中的启动、传递和整合,首次证实了穴位与非穴位在元素含量、肥大细胞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确定了穴位特异性产生与穴位处肥大细胞脱颗粒有关。

项目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57篇,其中SCI论文111篇;出版专著6部,有3项专利获得授权。项目研究成果居国内外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价格理论与应用研究

由电子科技大学完成。该项目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六项国家级、省部级基金项目的支持下,以企业利润最大化问题为研究的基点,根据定价实践需要和现代微观经济学、管理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等确定出核心的定价问题,综合运用系统优化理论和方法,确定相应定价问题的最优定价方法。该项目主要研究有形产品的非单一定价方法,包括二度价格歧视定价方法、三度价格歧视定价方法、中间产品转移定价方法、联产品定价方法、成套产品定价方法、柔性定价方法和其他定价方法。研究成果共计100余篇,出版著作1部。证明了 120余个定理 (命题)。

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其中,关于二度价格歧视、三度价格歧视和中间产品转移定价问题的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研究成果总引用次数达1120余篇次。研究成果在10多个领域得到了理论拓展,被430余位专家学者引用和拓展,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116家国内主流学术期刊,引用单位涉及165所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和企业。

《价格理论与应用研究》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引领和推动了价格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定价方法,为企业的定价决策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支撑。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研究由成都理工大学完成。该项目紧紧抓住汶川地震这千年一遇的极震事件并将其作为1:1的地震天然试验场,依托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通过大量的野外现场调查、遥感解译、大型振动台试验、数值仿真试验以及理论分析等综合手段,在国际上首次系统地揭示了强震触发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即“三类因素,十种效应”;并通过大量的现场观测发现了强震条件下斜坡的动力响应特点和规律;建立了新的强震触发地质灾害成因机制分类方法;首次发现了强震触发大型滑坡 “拉裂-剪切滑移”的成因模式;揭示了震后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及成灾规律。

该研究成果已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并在国内外产生广泛的学术影响。已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专著2部。

该研究成果直接用于指导汶川地震区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先后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供咨询意见或建议22项,编写《四川省“5·12”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 》,开展全省数十次重、特大地震地质灾害险情的评估与防灾对策制定,以及青川县全县震后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及时发现和排除了一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保障了数千人的生命安全。该研究成果还直接用于成-兰铁路、映-汶高速公路等地震灾区重大工程建设的规划选线和边坡抗震设计,并为拟建的滇藏、川藏铁路和川藏高速公路等的抗震设防提供支撑。

小麦重要育种目标性状基因的鉴定与利用

由四川农业大学完成。该项目将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系统深入地开展了小麦重要性状基因的标记、定位、克隆以及材料创制与育种利用研究,标记了4个抗条锈病新基因、2个休眠基因和1个源于野生节节麦的穗发芽抗性基因;鉴定出16个在各个组织及不同胁迫环境下表达量均相对稳定的内参基因;定位了54个农艺及产量相关性状、34个耐湿、3个抗穗发芽和8个抗仓储害虫的QTL位点。获得30个赤霉病抗性、9个穗发芽抗性和种子休眠性的MQTL位点;克隆了19个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基因;利用该方法创制了102个新小麦种质,建立新DH系311个,创制了14个新型的缺体-四体,建立了小麦成熟胚高频率再生体系,成功地获得了4个基因的12个转基因株系。利用小麦近缘物种创制出一批抗病、早熟、优质等遗传育种研究新材料,选育出60个优良小麦新品系,其中3个正在参加区域试验;审定了3个小麦新品种,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该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同类先进水平,在利用四倍体小麦未减数配子基因创制六倍体小麦染色体区段重组DH群体的研究方面居国际领先水平。

汽车零部件及注塑机产业价值链协同平台研发和应用

由西南交通大学等单位完成。该项目根据现代产业价值链发展的重大趋势,针对制造业打造优势产业链的迫切需求,利用ASP/SaaS/云服务等信息技术进行交叉学科的研发和应用,在平台开发、机制创新、服务模式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支撑。(1)提出支持集团管控下产业链业务协同、集群式供应链跨链业务协同、业务关联的多产业链超链业务协同的产业协同服务平台发展模式,填补了支持产业价值链企业群业务协同平台的空白。(2)研发并创建了汽车零部件及注塑机产业价值链协同平台,在平台发展模式的实践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取得软件著作权37项。(3)突破业务关联的多产业链协同技术、集群式供应链业务协同技术、制造业产业链协同服务平台技术、基于平台的业务流程与系统集成技术以及平台增值服务技术等,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表论文53篇。

(4)该成果已在8000余家企业实现365×24小时的生产运营,形成了制造业产业价值链业务协同整体解决方案,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企业新增销售收入308114万元。其中,业务关联的多核产业链业务协同平台已在“整机”制造、“零部件”制造企业为核心的多核心产业链5186家企业集成应用。

马铃薯多熟高效种植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

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完成。

该项目以马铃薯多熟高效种植新模式为突破口,扩大秋冬马铃薯种植面积,大幅度提高三季马铃薯单产和效益,实现了四川马铃薯由一季春作为主向春、秋两季发展,形成马铃薯多熟生产、周年供给的产业链发展格局。

通过时空调控技术和合理的填闲复种及间套种,分区构建了马铃薯与多种作物多元协调共生、周年高产高效的新型多熟种植模式9套,制定了适应不同熟制的春、秋、冬马铃薯品种筛选标准,筛选出适宜多熟高效种植的品种20个 (含自育品种11个),并进行生态区域合理布局。

构建了 “三带三突破” 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突破了限制马铃薯技术到位率低的瓶颈。确定了全省马铃薯产业三个优势区域及发展重点,建设了马铃薯核心示范县41个和良繁基地县20个,创建了一批马铃薯多熟高产高效典型,建设了152万亩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获得了“凉山马铃薯”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审定新品种11个;制定地方标准5项;获批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获批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个;发表论文94篇;主编或参编论著7部。

2005-2010年项目累计推广2369万亩,新增产量548.27万吨,新增产值66.04亿元,新增效益53.08亿元,有力推动了四川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

印章治安管理中的智能技术研究与系统研发

由四川大学等单位完成。

该项目深入研究了“印章治安管理信息系统”中印章智能识别、智能加密、智能压缩、智能查询等关键技术难题。提出了一套印章信息提取、配准、识别,以及特殊识别信息的嵌入、提取和识别的智能化方法;通过神经网络的混沌现象实现在线加密印章信息,利用该模型对初值的敏感性,有效提高了加密强度;建立了基于层次时间记忆模型的印章压缩方法,解决了印章信息频繁传输、存储中的压缩问题等。该成果共申请发明专利5项,已获授权1项,发表SCI论文百余篇。

研发的 “印章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在全省202个公安审批点和68家印章制作单位投入了使用,实现全省印章从申报、审批、制作到使用的全程信息化联网管理,并在部分省进行了推广,有效地提升了印章制作和管理的水平与效率。公安机关通过使用该系统实现了对印章审批、制作和使用环节的有效监控,有力地打击了涉及印章的违法犯罪活动,为国家和相关企事业单位挽回了大量的经济损失,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新闻推荐

伍佰亮相成都宣布即将于在四川省体育馆举行大

●6月20日,伍佰亮相成都,宣布即将于7月28日在四川省体育馆举行“大感谢世界巡回演唱会”成都站演出。演唱会分为“土地”、“城市”等9个主章节,演唱40余首曲目,预计时间3小时左右。(吴晓铃)●巴黎时间...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智能变电站研究及工程应用由四川省电力公司等单位完成)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