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底,一项由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与四川创越炭材料有限公司合作的通用级沥青碳纤维科研成果,将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实现产业化。将其广泛运用于汽车、建筑、飞机、轻纺等领域,可使产品更轻质化、耐腐蚀、可抗 2000摄氏度高温。波音787,整体材料就有五成用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随着产品的问世,国外企业近30年的技术封锁将被打破,川企也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率先占领国内新材料市场。
“我们还将向下游延伸,进入四川汽车制造、装备制造、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等领域。”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所长助理郭全贵说,科技成果不仅要从实验室走向车间,更要无限接近市场。
近日,中科院与四川签署了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区域创新创业基地等 30多项协议,为其愿景的实现,搭建了平台,也将对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破局提供很好的示范。
□刘佳 本报记者 曾小清
成果转化
破“洞”倒“墙”需要平台
企业对市场最敏感。四川长虹电源有限责任公司就希望进入动力型电池产业。“相关技术若能攻破,未来动力型电池产业规模,不亚于现在的汽车产业。”公司总经理王兵说。该企业已是全国最大的电源设备提供商,全国5成以上的客运列车,诸多城市的地铁、轻轨及上海磁悬浮的电源设备产自长虹。
电池的能量密度,快速充电能力、成本及安全等方面技术,必须靠数十家研究所、专业材料厂商等协助解决。然而,在市场需求与科技力量之间横亘着一堵巨大的“墙”。科技成果转化的难题,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中科院理化所科技处处长李世元认为,科研机构闭门造车搞研究,科研与市场的脱节,是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重要原因。而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催化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博士生导师瞿美臻认为,科技成果进入市场,要经历扩大试验、中试、生产型试验等环节,靠自身能力推进产业化,过程甚至长达数十年。
业内认为,应有一个平台,将资金、技术、人才、生产、市场集结起来,形成破“洞”倒“墙”之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链式集成
最优资源占领市场制高点
“我们现在用的手机,刚开始可以待机一星期,两年后则是1-2天。若电池加入新型纳米材料,哪怕只是1%,寿命可成倍增长。”成都晶元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卢云说,抢占动力型电池未来市场,他们已掌握关键技术,科研成果已进入中试阶段。
晶元公司签订了四川新能源材料产业创新联盟协议,联盟成员还包括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催化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理化所、过程工程研究所,以及下游产品生产商长虹。不同于传统横向或纵向联盟,这是一个整合了市场用户、材料生产商、科研所等上下游产业链资源的平台。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科技开发处处长谭强强说,通过这一平台,企业可沿着产业链渠道将市场信息快速传递到研发最前端,科研机构则可针对需求对技术方案进行改良,将科技转化为产品。产业链最优资源的相互支撑形成了巨大合力,科技成果转化的时间,也有望缩短至3-5年。
金融支持,也是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成果转化需要实验室研究、中试研究、产业化研究三个阶段。业内测试,如果说实验室研究投入是1,产业化研究投入是100,那么中试研究投入就是10。
1——指有政府财政拨款;100——指有企业投资;10——是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关键环节,但市场前景无法预测,风险很大,钱谁来出?
创投基金,也被引入该联盟中。“有了资金能量的补充,产业利益方将会加足马力发展。”中科院成都分院成都技术转移中心副主任杨凯雷说。但基金也不是随便投资。“我们对项目选择很苛刻,每年仅从几百个中投8-10家。”国科嘉和执行合伙人陈洪武表示,一旦团队拥有革命性或颠覆性的技术产品,我们不仅会投,还会及时反馈产品市场竞争力、潜力等情况,帮助企业及时调整策略,从而达到双赢。
以政府为主导的区域创新创业基地,也将在达州、凉山建立。即依托中科院聚集重大项目、核心技术、骨干团队等资源,在两市州设立高新技术孵化和育成基地、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破除区域发展中的关键技术瓶颈,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并服务四川省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战略性新兴产品产业培育等工程。“积极发展钒钛、稀土等产业的下游产品,迈向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资源优势将加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凉山州经信委相关人士憧憬。
新闻推荐
福利体系建设(二)享受福利,是人民的需求。四川省目前已建立起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内容的社会福利体系。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福利发展格局大大改善了老年人、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