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新闻 西昌新闻 德昌新闻 会理新闻 会东新闻 宁南新闻 普格新闻 布拖新闻 金阳新闻 昭觉新闻 喜德新闻 冕宁新闻 越西新闻 甘洛新闻 美姑新闻 雷波新闻 盐源新闻 木里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凉山州 > 凉山新闻 > 正文

永不褪色的“瓦祖精神”

来源:天府早报 2017-01-23 00:00   https://www.yybnet.net/

巍巍大凉山,成昆铁路摆开气势磅礴的盘山展线,这鬼斧神工般的壮美“画卷”,来自一群普通的铁路人:他们扎根深山,用青春和热血守护铁路;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在“天高鸟飞绝”的大凉山顶诠释着 “扎根山区、无私奉献、治山斗水、确保畅通”的“瓦祖精神”。

他把条件最恶劣工区划给自己

“瓦祖精神”源于上世纪年代。年,为保证沙马拉达至新凉间4个站区公里正线、7.公里站线的安全,瓦祖领工区组建成立。多年来,一代又一代铁路人在“瓦祖精神”的鼓舞下前仆后继,用生命和热血雕凿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老书记”袁昌友是第一代瓦祖人的代表。年,袁昌友和支委们带头,铁着心把家迁到了“不毛之地”的大凉山顶。研究分片包干方案时,袁昌友第一个站出来,把条件最恶劣的沙马拉达线桥工区划给自己。

沙马拉达隧道长达余米,最高处海拔米,是成昆铁路的最高点所在地,素有“地下长廊”“成昆之巅”之称。因暗河冲刷,该隧道多处地基下沉,线路水平、轨距病害十分突出,加上设备老化严重,整治极为困难。一到施工时,在封闭狭小的空间内,噪音、油烟、尘土互相裹挟,让人呼吸困难。考虑到条件艰苦,段上规定每天隧道内施工4小时即可,但为保证效率,袁昌友带领职工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每天在隧道里坚持工作长达6小时。“石油工人王进喜可以用身体当搅拌机,我们铁路工人的战斗力也差不了。”说起当年的情景,岁的袁昌友话语铿锵,斗志不输当年。

她在“暗黑”中维护隧道

沿着第一代瓦祖人行进的方向,更多年轻的铁路人加入瓦祖领工区这个光荣的队伍。

年,岁的刘蔓从父亲手上接过接力棒,进入瓦祖领工区沙马桥遂工区。她用年的坚守,诠释了瓦祖精神中“扎根山区、无私奉献”的真正含义。

作为桥隧工,身材瘦小的刘蔓不得不承担大量的体力活。6公里长的沙马拉达隧道是她和同事们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光是从隧道一头走到另一头,便要花分钟。一走进隧道,如同走入一个被尘埃笼罩的“暗黑世界”。在昏暗的灯光下,刘蔓和工友要对整个隧道进行病害检查,做好日常维护。清侧沟、铲岩土、刷油漆、搬杂物,这些粗活累活对刘蔓来说,都是日常任务。

沙马拉达隧道地质条件复杂,整体道床经常开裂下沉,列车常年限速km运行,成为成昆线的运输“瓶颈”。年,“5·”汶川大地震让山区铁路线路、桥梁和隧道再遭重创,沙马拉达隧道的状况雪上加霜。为了彻底扭转限速导致的运能不利局面,年,一场取缔运输“瓶颈”之战拉开帷幕。施工期间,不少职工悄悄隐忍着伤病的困扰,默默地坚持着“因为岗位在那里。”

他们就是沙马拉达最温暖炙热的“光”。绵延向前的成昆铁路上,一趟趟列车跨过安宁河,越过小相岭,欢畅轻快地飞驰向远方;大凉山上,那面熟悉的红旗依旧迎风飘扬,院里的杏子树根实叶茂,而沙马拉达隧道尽头的光则愈显明亮。

彭明军沈明理刘鑫天府早报记者赵霞整理

新闻推荐

凉山州新设立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状态稳中向好

本报讯据国家统计局凉山调查队抽取户新设立的小微企业和个体户进行跟踪监测调查结果显示,凉山州新设立小微企业和个体户年经营状态较好。经营收入较稳定。调查资料显示,户调查单位经营收入达.3万元...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永不褪色的“瓦祖精神”)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