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位中美演员为观众演绎了两个动人故事
“一座山,山两边,爱悄悄地降临。山没有距离,爱悄悄地相遇……”中国西部大凉山的彝族,美国东南部阿巴拉契亚山脉的原住民族,不同的空间有着共同的主题。昨晚,中美双语音乐剧《当爱/Flood in the Valley》在金沙剧场拉开帷幕。在近两小时的双语音乐剧里,著名作家阿来、作曲家林戈尔和其他观众都沉浸在爱的音乐世界里。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音乐剧演出,中美两国的演员,用两种语言各自讲述自己的故事,舞台上的剧情没有交集,而艺术形式却有交集,这样极具挑战和创新的形式,是国内舞台第一例,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观演体验。该剧今日还将演出两场,4日、5日晚将在北京天桥中心演出两场。
中美民族音乐交替唱响
昨晚7时30分,随着音乐的响起,灯光逐渐把每位演员的脸庞照亮,有黄皮肤的中国演员,有白皮肤、黑皮肤的美国演员,这样的搭配,让现场观众都觉得很新鲜。当演员们放声高歌时,汉语、英语交替演唱,醒目而毫不杂乱。接下来的108分钟,来自中美两国的演员,讲述了不同的爱情故事。记者在现场看到,舞台上的8位中美演员,扮演了很多角色。此时,肤色在这里丝毫没有影响观看效果,每个人都凭借精湛的表演赢得了现场热烈掌声。
舞台上的道具相对简单,都是用木头造的楼梯、板凳,但通过演员之间巧妙组合,这些道具一会儿变成呼啸的火车,一会儿变成飞流直下的瀑布,一会儿变成陡峭危险的悬崖,充满着无尽的创意。值得一提的是,音乐都是由乐队现场伴奏,中美民族音乐独特的地域性、音色,演奏法带来的天籁之声,给观众带来迥异的审美感受。
两个故事引发观众共鸣
“舞台上似乎有两个故事在交错进行,其实我们仅仅是用了两种语言,讲述那个亘古不变的爱的主题罢了。”中方艺术总监、著名剧作家李亭告诉记者。李亭透露,这部音乐剧历经4年的酝酿和碰撞。2014年,美国外百老汇导演、毕业于耶鲁大学东亚系的Michael Leibenluft(中文名李迈)到上海戏剧学院读研究生,能说一口流利中文的他,期望与中国的戏剧人合作,当时正逢李亭创作的民族歌剧《彝红》亮相舞台,机缘巧合之下,促成了这次两国艺术家的合作。
“我们往返中美两国,多次采风,数月排练。去年,我们在美国工作了一周,我们发现大凉山的风土人情和阿巴拉契亚有着许多足以引发我们共鸣的特质。”在李亭看来,《当爱》的创作历程就是一次挖掘,在排练期间,中美艺术家虽然有语言障碍,但是音乐、肢体的表达实现了共同的戏剧效果,“中国演员有汉族、彝族,美国演员有白人、黑人、原住民。大家都很出色,念唱做打、说学逗唱的本领都很强。”
这部音乐剧最大的亮点是序曲和尾声的联合交叉创作,彝族原生态民歌“哭嫁歌”和美国黑人灵歌交替出现,天衣无缝,充分体现了音乐无国界的特点,中方音乐总监刘党庆透露:“我和美方作曲家可以不需要任何的语言沟通,在创作序曲时,他弹键盘,我来吟唱,这样旋律和和声,就自然地同时流淌出来了……”他还感慨:“这是一次有别于我此前所有创作的、最无法预料结果的特殊创作。”刘党庆回忆起去年5月和李亭应美方导演李迈之邀,开启的一场创作采风之路,“音乐是我们最畅通的渠道之一,我们用演奏或演唱的方式介绍各自的音乐文化和背景,毫无违和感。”
本报记者 陈蕙茹 剧组供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8月23日上午,凉山州药学会第三届第六次常务理事会在西昌召开。会议审议了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学会《章程》...
凉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凉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