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应对“倒寒”
俗话说:“春天孩子脸,一天变三变。”这说的就是春天的气候。春天是个气候多变的季节,虽然春季逐步回暖,但早晚还是比较寒冷,经常是白天阳光和煦,让人有一种“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感觉,早晚却寒气袭人,让人倍觉“春寒料峭”。这种使人难以适应的“善变”天气,就是通常所说的倒春寒。
每年立春后2-3月都会经历一次“倒春寒”,让不少人困惑不已,然而,在时暖时寒的春季,我们必须要及时应对天气的急剧变化,健康度过“倒春寒”才是“硬道理”。
走访
“倒春寒”期间或是疾病高发期
“倒春寒”在立春时节经常出现,初春气温回升较快,而在春季后期气温较正常年份偏低的天气现象。在倒春寒期间,长期的阴雨天气或频繁的冷空气侵袭,往往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很大影响。
凉山州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罗伦才表示,在倒春寒期间,是疾病高发的季节,过早脱去棉衣,一旦冷空气来袭,可能会一下子适应不了,身体的抵抗力也会下降,受其天气的影响容易让病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会乘虚而入,导致多种疾病流行、复发与加重。
对此,罗伦才提醒市民,有三类人最容易成为“倒春寒”袭击的人群。第一类人是老年人。由于老年人热平衡能力较差,抗病能力下降,且循环系统功能减弱,所以最易受到“倒春寒”危害。一些慢性病患者血压波动增大,最易诱发中风、心肌梗死等,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率明显增高,这是因为交感神经受寒冷刺激兴奋度增高,全身皮肤表层毛细血管收缩,使血流阻力增大,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当然,儿童也包括其中。由于其免疫功能相对较弱,儿童对“倒春寒”难以适应,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乘虚而入,容易患上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性疾病。
最后一类人是“时髦女性”。她们往往要风度不要温度,过早地减少着装,因为女性膝关节对冷空气的刺激较男人更敏感,遭受冷空气侵袭后,关节局部容易出现麻木、酸痛等症状,久之,易引起风湿性关节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绝对不能一整天都窝在被窝里,这样对身体的血液循环非常不利。
专家
应对“倒春寒”有妙招
春秋时节的天气像孩子一样十分淘气,变化多端的天气总是让人措手不及,导致患病的人明显增多,其中年老体弱和儿童是主要人群,对此,罗伦才将给大家介绍几招预防倒春寒的“妙招”。
春季锻炼不宜过早。因为早上雾气重、气温低、粉尘多,体质差的老年人最好在下午气温回暖后锻炼。运动项目选择上,最好选择运动量不大的运动方式,如太极、爬山、慢跑、漫步等。一旦长期过度疲劳工作,或者是长期熬夜者,最好适度休息,加强自我情绪调节。
警惕孩子倒春寒感冒。家长可以让孩子加大在阳光下的活动,多呼吸新鲜空气,合理膳食,增加机体免疫力。被褥、衣服要勤晒,室内经常通风除尘,以减少及抑制病菌的存活和繁殖。在宝宝护理方面,在倒春寒的气候条件下,爸爸妈妈一方面要做好要预防感冒、伤寒的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对宝宝的日常饮食引起重视。
做好春捂工作。不要以为气温暂时升高就可马上脱掉冬装,昼夜温差大,早晚更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关节部位的保暖。那春季该如何“捂”,怎么“捂”?据罗伦才介绍,人体下半部血液循环比上身差,易受风寒侵袭,故寒多自下而生,因此春季穿衣应注意“下厚上薄”。但是对于老人和孩童,下身的保暖更加重要。在出行要注意穿着防风保温的衣裤鞋袜。除去衣物上的保暖,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也是让身体暖起来的一个好方法,可以增强机体适应外界气温变化的能力和抗病能力。
此外,养成良好生活方式也很重要。俗话说“有钱难买老来瘦”,无论是谁都要加强锻炼;不抽烟、不酗酒;少吃油炸食品。多喝水,有助于保持体内血流通畅,还可以减少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春天要拥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也是良好的生活方式的一种。一般7.5小时到8.5小时就可以了。而且在春季的时候,讲究晚睡早起,睡眠的时间,要根据天气的变化一起变化。
最后,要做好自我保健工作。对于那些本身患有心脑血管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要做好自我保健工作,一旦有长期胸闷、胃痛、头疼等不适症状,要及时就诊。
本报记者曾焯
新闻推荐
2文/图本报记者蒲建峰徒步,是指有目的的在城市、郊区、农村或者山野间进行中长距离的走路锻炼,徒步是户外运动中最...
凉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凉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