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兼治推动核桃产业化发展——
编者按凉山标本兼治改良核桃,低质核桃树摘下了“金果果”;会东县文箐乡致力培育新兴产业,传统农业村有了金银花产业。不管是改良,还是培育,两地都在“产业”二字上做文章。
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对于实现农业的两个根本转变,实现农业和农村改革的第二次飞跃,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通过产业的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改良后的核桃带来了好收益,大大激发了凉山村民种植核桃的积极性,推动了传统产业的大发展;在合作社引领下,文箐乡金银花种植面积已达500亩,为村民致富开拓了新路。
8月27日,西昌市荞地乡核桃种植大户毛日哈给记者打来电话说,这两天来他家购买核桃的人已有十多人,虽然量不是很大,但他仍很激动,“游客自驾车来购买核桃还是头盘遇到,这得感谢核桃节的举办。”
得益于核桃高枝嫁接,荞地乡今年的核桃收入将达到84万元,比嫁接前提升了20%-30%,收益增加大大提高了老百姓种植的积极性。“无论从核桃的种植面积还是产量来说,荞地乡在全州都排不上号,但是我们想抓住老百姓种植积极性大增的机会,推动全乡核桃产业的发展。”荞地乡党委书记鲁乙钢道出举办核桃节的初衷。8月24日,西昌市荞地乡首届核桃节拉开了大幕,吸引了八方游客。
□本报记者 钟美兰 李清波 文/图
标本兼治改良核桃
目前,凉山州核桃种植面积共有190万亩,涉及所有县市。“核桃是凉山州的传统产业,但是到目前还没有产业化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核桃的品种多、杂和乱。”州林业局林业产业站长敬斌介绍说,目前全州核桃有十几个品种,而不挂果和挂果率不高的核桃大概占70%,严重影响老百姓的种植积极性。
为了引导核桃走上产业化的道路,现在凉山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是治标之法,依托州内所有专业合作组织和企业对所有不挂果和挂果率低的核桃实施高枝嫁接,预计完成州内所有核桃嫁接改良需5-10年。为了保证品种的优良,凉山将建立7个采穗圃,所有嫁接的采穗条从圃内专供,提高嫁接成活率。其二是治本方法,在全州开展核桃资源调查,通过资源调查选择适合凉山州低海拔地区、二半山地区和高半山地区的品种,并在今年10月中旬召开全州核桃产业发展大会,从大会中评选出优良核桃品种、10个核桃强乡、10个核桃强村,通过评选带动老百姓选种优良核桃品种。
收入因嫁接而翻倍
毛日哈家现有核桃8000多株,3000多株挂果,在2009年之前,核桃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收益。
“以前的核桃又小壳又硬,根本卖不上价格,高的1元低的五六角。”毛日哈说,虽然传统核桃的产量不低,每株可以达到一两百斤,可是因为品质不高,一年收入最高也不过五六千元。
改变发生在2009年。当年,荞地乡响应州上的号召,邀请盐源县核桃协会的技术人员对全乡52万株核桃进行高枝嫁接,目前已嫁接9万株。去年,毛日哈家嫁接的核桃陆续结果,虽然产量不高,但是因为核桃个大皮薄,价格一下子就上去了。“去年核桃产了3000多斤,8.5元一斤,一下子就卖了2万多元。”毛日哈说,今年因为干旱,核桃略小,一斤只卖到6元,但是因为产量提高到6000斤,算下来他家还是增收了,“核桃摇身一变成‘金果果\’。”这大大激发了他种植核桃的积极性,在去年和今年先后种植新品种核桃5000株。
新闻推荐
泸山下、邛海边,鲜花怒放,鼓乐喧天,充满浓郁民族特色的凉山民族体育场是一片歌舞的海洋。9月23日上午,凉山彝族自治州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在首府西昌市隆重举行。庆祝大会上举行了名为“金色凉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