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市阿七乡“送便民服务”涵盖产业、科技、扶贫等领域——
□本报记者 钟美兰 文/图
11月9日11点,忙完手中比较紧急的活,西昌市阿七乡民政助理员余思友带着一个本子和4870元医疗救助款向阿七村出发了。
步行二十分钟,余思友抵达了残疾村民罗传福家。“你来了。”罗传福虽眼不能视物,但是凭声音认出了余思友,热情地招呼他进屋。说明了来意,余思友拿出了一叠钱,一张张地点给了罗传福的爱人,并让其在一张医疗救助金发放表上签字确认。
阿七乡“送便民服务”始于一年前。一年来,阿七乡密切关注老百姓需求,不断扩大便民服务内涵和外延,已经涵盖产业、科技、扶贫等领域,推动阿七乡向服务性政府转型。
医疗救助服务干部送上门
阿七乡下辖4个村,最远的村距离乡上有两个多小时路程。该乡便民服务中心运行一段时间后,乡领导发现部分村民因路途遥远、身体残疾等原因享受不了便民服务。于是,阿七乡着手推行“送便民服务”,全乡32名包村干部参与其中。
作为民政助理员,余思友自然而然将办公室搬到了村民家中。“民政工作中不少是跟钱打交道,以前村民的补助什么的都是让村组干部代领,我们没有亲自送到老百姓手中。”余思友说,现在,无论数额多少他都要一张张交到老百姓手中,确保金额数目无误。
干部这一转变,罗传福深有感受。“医疗救助金我没有听说过,也没有主动申请过,是今天他们送来我才知道的。”罗传福说,因为眼睛不便,他基本上不出大门,对国家政策知晓程度不高。
阿七乡乡长王勇说,国家出台哪些优惠政策,老百姓并不一定清楚也不会主动申请,但是乡干部清楚,有必要把这些惠民政策送到百姓手中。今年9月,乡上得知残疾人士可以申请医疗救助后,主动向市民政局争取,将2名符合条件的村民纳入其中。
如今,余思友对全乡五保户和低保户的具体位置了如指掌,每一户每年都要去几次。“现在乡干部下村完全不需要村组干部带路。”王勇说。
乡干部送上生猪养殖项目
螃蟹村村民李文强不曾想到,今年阿七乡的生态家园生猪养殖示范项目落户他家。
11月9日,李文强和妻子正在为移栽石榴树忙碌,上午他刚刚送走为他们选定猪圈位置的市畜牧局工作人员。“有些意外,没想到这个项目会落在我脑壳上。”李文强说,他对乡干部主动找上门来送项目还有些反应不过来。
螃蟹村是今年阿七乡的省级生态乡镇示范建设村,配套了一个生猪项目,有8万元资金,9月乡上在全村宣传时,李文强没怎么上心。
“之前,觉得这种好事不会落在我们身上,况且我还没报名。”李文强说,10月中旬,负责该项目的副乡长殷显美主动找到他,再一次向他进行了政策宣传并且提出把项目落户他家。
“我们经过全面考察,发现他家符合条件。”殷显美告诉记者,这个项目共有4户村民报名,按照以往乡镇干部的办事习惯,乡政府完全可以“和稀泥”,一家分2万元了事。
但是今年阿七乡没有这么做,乡党委书记刘光宇选择了一个吃力不讨好的方法,对全村进行考察,结果发现,报名家庭中有3户因为位于集镇中心不符合生猪养殖条件,而具有生猪养殖经验和拥有成片果园的李文强却没有报名。
“项目资金只有8万元,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要找出有积极性且硬件最好的农户。”刘光宇说,李文强是科技致富能手,既养过猪又有18亩石榴园,无论在能力上和生态循环上都非常符合条件。
“这么好的事情”李文强自然乐意,报了名的3户心里别扭了。“当时我在想,凭啥子我们申请了的没有,没申请的反而有。”刘洪富说,以往乡政府怕麻烦项目资金都是每户均分,后来乡干部的几通分析解释,他理解了,“我家位于风向上方,不适合养猪。”
经过公示,最终李文强和另一户报名的村民入选了。
新闻推荐
西昌市试点压缩垃圾中转站,川兴镇直接受益——11月15日9时,西昌的晨雾渐渐散去,川兴镇各垃圾点已经全部清理完毕。合兴村村民高建碧告诉记者,垃圾中转站修了之后,川兴镇的环境确实得到了很大改善,狗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