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凌燕本报记者李春
“种洋芋!多种洋芋!发洋芋财!”这是凉山大多数地区彝族村民的共识。通过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给予技术、资金、服务的支持,凉山州马铃薯销售市场日趋活跃,使山区群众的钱袋子变得沉甸甸的,尤其是马铃薯的规划更给山区群众种植洋芋吃下了“定心丸”。土豆变成“金豆豆”,他们向往着更加美好的生活。
年产350万吨土豆
彝族村民的钱袋子沉甸甸
“种洋芋让山区群众有了过上好日子的希望,规划使这个希望变得触手可及。土豆变成‘金豆豆\’了!”近日,西昌市开元乡彝族村民牛阿茄和家人一边采收洋芋,一边喜悦地说。
在大春马铃薯收获进入尾声之际,11月2日,新报记者从凉山州农业局马铃薯产业办公室获悉,目前全州大春马铃薯呈现量大、价稳、质高的特点,经过全州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全年马铃薯种植面积228万亩,产量350万余吨,其中大春马铃薯面积189万亩,产量317万余吨。
今年鲜薯销售价格较去年稳中有升。目前上市的鲜薯销售均价1.44元/公斤,比上年同期高0.15元/公斤,主要销往本地以及连云港、成都、攀枝花、昆明等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和韩国、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
将凉山打造为
“中国绿色食品马铃薯之都”
凉山特殊的气候、地理和土壤条件,成为最适宜发展马铃薯等传统优势农作物的最佳之地。马铃薯在凉山已有400多年种植历史。这些都让“大凉山马铃薯”理所当然成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凉山马铃薯淀粉含量高,薯块大,形状规则,且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较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每年春、秋、冬三季均可栽培,极少绝收,是一种保险作物。
近年来,全州在马铃薯种植方面进行了全面规划,在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创新、品种更新换代、技术集成创新和产品品牌打造上下工夫,大力推进种薯良种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品牌化,做到行政与技术联动、良种与良法配套、农机与农艺结合、高产与高效并举、生产与经营一体,大大推动马铃薯产业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实现了“提速提质、增量增效”的目的。与此同时,全面推广生态种植和管理,生物防虫等措施,病虫害发生轻,苗子长势好,全面保证了马铃薯的质量。
目前,全州突出“大凉山马铃薯”品牌,正加快推进由生产大州向产业发展强州跨越,努力把凉山打造成“中国绿色食品马铃薯之都”。
新闻推荐
价格大幅低于市场平均价格的车,可能暗藏玄机。图/本报资料如果费用有限,而且只想练练手,先买辆二手车,等熬成了老手,对车辆的动力、操控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自己想开什么样的车,再去挑选中意的新车。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