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资料
本报资料
年关临近,迎来百姓消费高峰,一些不法分子瞅准了这一时机实施各类信用卡诈骗。如何提高警惕,保护好自己的“钱袋子”,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近日,西昌市胜利路某国有银行信用卡申办客服经理王霞总结出了2015年关于信用卡的一些诈骗手法,提醒市民在即将到来的年末节庆购物消费中,提高防骗意识,防止钱财受损。
“大坑”一:
远离不明来源的“二维码”
黑白相间的小格子“入侵”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相信大家对现在随处可见的二维码并不陌生。但“有毒”的二维码有时也成为了骗子们的“新花招”,信用卡手机银行可能因此无故“被消费”。
据悉,不法分子在网上下载一款“二维码生成器”,再将病毒程序的网址粘贴到二维码生成器上,就可以生成一个“有毒”的二维码。一些消费者可能在网购时接触到类似二维码的图样,店主会告诉消费者扫描某某二维码可享受一些回馈。而诈骗分子正是利用这些二维码将手机木马植入被害人手机并自动提取相关信息,短短几秒钟的时间,手机号、卡号、密码等私人信息可能已经传到他人手中。
专家提醒:市场对二维码的监管还是“一片空白”,制作二维码没有任何规定,发布二维码也没有任何限制,整个行业处在一种自由化的状态中。而二维码是否藏有病毒,从外观上是无法辨别的,用户一旦误扫“藏毒”二维码,很可能导致隐私泄露、账户被盗等情况的发生。广大用户应加强防范意识,在扫二维码前,应核实其来源,选择正规的途径及商家发布的二维码,不要扫来源不明的二维码.
“大坑”二:
警惕钓鱼网址
不法分子通过利用消费者的真实购物信息,充当网店客服致电客户,声称商品断货,需要客户提供信用卡卡号、有效期、CVV2码等信息进行“退款”,随后引诱消费者进入钓鱼网站填入上述信息。一旦消费者上当泄露信息,信用卡就很可能被盗刷。
据介绍,有些不法分子发现常规的诱骗已经不起作用,他们还会冒充老同学、老乡发送假相册,甚至冒充“小三”通过激将法诱骗用户点击链接,其诈骗实质依然是钓鱼网址。
专家提醒:“卡号+3位校验码”就可支付,任何时候不能泄露信用卡的卡号、有效期及效验码。即使在办理业务需要复印信用卡资料,只能复印正面资料,不能复印背面带有关键信息的资料。
“大坑”三:
当心“红包”嵌入钓鱼网址
据介绍,很多不法分子会在微信互动界面中嵌入钓鱼网址,用户在点开链接的同时,其相关个人信息便被盗取。例如,有位吴女士曾随手转发了微信群里一条祝福页面并填写了个人信息,随后却频频收到信用卡消费短信,幸亏其赶紧联系银行冻结卡片,才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此外,微信红包也被不少不法分子利用,这些人会潜藏在人数较多的微信群中,通过分发嵌入钓鱼网站的红包,来盗取用户的信息。
专家提醒:不明“红包”别乱抢,消费者千万不能贪图小利,或因为是熟人就点击不明来路的链接和“红包”。
“大坑”四:
网络沟通还需多个“心眼”
网购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骗子们在这一领域也推出了新型诈骗手段。诈骗分子通过利用消费者的真实购物信息,充当客服人员“退款”,随后引诱消费者进入钓鱼网站,这也是近期热门的一大骗局。
消费者杨女士就遭遇过这样的骗局。杨女士喜欢网购,有一天她在网站拍下一件大衣。就在此时,她接到“店主”打来的电话,声称该商品断货,需要她提供信用卡卡号、有效期、卡片背面的校验码等信息进行退款。杨女士信以为真,便提供了信用卡相关信息,直到收到银行发来的交易短信才知道落入了骗子的圈套,但此时已经来不及了,她的信用卡已经被盗刷。
专家提醒:在沉浸于网购的方便与快捷的同时,请持卡人对陌生客服来电、克隆网站、陌生网址链接等保持警惕,千万不要泄露自己的银行卡卡号、密码、身份证、校验码等核心数据。
“大坑”五:
莫信代办大额信用卡
诈骗分子通过冒充银行的客服电话、聊天软件或网页等发布虚假办卡信息,号称可以办理高额度信用卡作饵。不法分子以“管理费”、“保证金”等各种名目不断收取高额费用,或以办卡需要提交“存款证明”做“流水账”,要求对方提供银行借记卡卡号以及该卡预留的手机号,暗中利用到手的信息将对方借记卡中的资产进行转移。
专家提醒:很多代办的高额信用卡在激活的时候发现其实是虚假卡片,银行系统根本不存在该卡片信息,而卡片虽然模样差不多,但质量和做工非常差。在办理信用卡时,切勿轻信他人能代办大额信用卡。正常情况下,工作人员不会承诺所办信用卡的额度,也不会收取任何费用,更不会向客户索要密码等支付信息。信用卡额度是由总行系统通过客户的征信、收入、消费等综合情况判定,并非工作人员能决定。如果遇到这类情况,需要提高警惕,防止不法分子为套取代办费或借记卡等其他信息。
本报记者 张波
新闻推荐
民警对现场挡获的犯罪嫌疑人和缴获的海洛因进行检查。本报讯1月7日,记者从西昌市公安局特巡警大队获悉,凉山州禁毒局与西昌市公安局特巡警大队紧密配合,在两天时间内,联合在G5高速公路出口处(西昌高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