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场里认真观看文物的市民。
为你还原
安宁河谷西周末至战国初的
西昌模样
文/图本报记者李晓超
每年的5月18日这一天,是国际博物馆日。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都会举办各种主题的纪念活动,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的相关内容,也能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今年世界博物馆日的主题为“新方法、新公众”。为了配合这一主题,凉山州博物馆与西昌市文管所精选了90件“国保经久大洋堆”及同时期安宁河流域周边出土的经典文物在西昌市文体中心进行展览,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参观。
安宁河流域文物亮相
现西昌悠久历史文化
早上9点才开始的文物展,市民们已早早地赶来守在展厅前,希望早点一睹文物风采,这是在过去的展览中很少见的。
“随着媒体的广泛宣传,文物知识的普及,以及老百姓对历史的求知欲,如今的文物展览,市民的热情很高,前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喜欢文物展览的人也越来越多。我们在前期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希望观众能从更多的方面去真正理解文物的价值和意义,并从中受益,从而进一步促进文物的保护和博物馆的发展。”凉山州博物馆馆长唐亮介绍说。
说起今年的展览主题,很多市民都表示很感兴趣。
“大洋堆遗址”是位于西昌市经久乡一处保存较好的古代文化遗址,1990年被发掘亮相。遗址面积有8100平方米,由于北面有一个大土堆,“大洋堆”因此得名。
1993年10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凉山州博物馆和西昌市文管所联合对西昌市“经久大洋堆”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此处由三种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内涵的文化层堆积而成,且根据大洋堆遗址基本就能建立起安宁河谷西周末至战国初时期的古代文化序列。
作为安宁河谷近年的重要考古发现,“大洋堆遗址”为研究安宁河谷早期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序列提供了一段科学的标尺,也为安宁河谷早期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线索。其早、中、晚三种文化遗存有着明显差异,尽管文化因素有个别相似的地方,但不足以改变它们的文化性质。“大洋堆遗址”代表了曾在安宁河谷生存过的三种文化。
1996年,“大洋堆遗址”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昌这个地方历史悠久,而且非常明显的是,外来文化对此地的影响很深。从头到尾,考古历史反映出来的都是外来文化,这证明西昌是一个很包容的地方。西昌这个地方,每一锄头下去,都能挖出一个历史故事,都可能触碰历史的神经。以前西昌条件差,文物只能放起来,很可惜。现在终于建了这么大一个展厅,非常有历史感、纵深感、自豪感。据我晓得,还有很多好的东西都是放着的,今后都将逐步展出来,让大家来看实物。我们应该慢慢培养市民对文物的兴趣,让他们多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了解这里的文化。”本土作家蔡应律在参观了展览后深有感触。
前来参观的市民表示,过去只能通过书面的文字介绍和图片了解文物,今天有机会走进展厅看实物,还有专家讲解,更直观震撼,有种时空穿越的感觉。
展览持续123天
悠远历史娓娓道来
历史是根,文物是魂,在漫长的几千年中,多彩的文明经由河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源源不绝,经久不息。西昌市文体中心崭新的文物展厅内,一件件富含历史文化的文物为市民带来了一次视觉享受。
青铜刀、葫芦形双耳陶罐、宽扳双耳陶罐和套罐、东汉铜盉、东汉铜釜甑、双立耳铜釜、抚琴俑、庖厨俑……每一件精致珍贵的文物背后,都蕴藏着独特厚重的文化历史。
据了解,为了让更多的公众观看展览,特别是暑期将至,孩子可以和家长前来观展,主办方特地把两个月的展览时间延长至四个月,希望孩子们能在暑期来看看,在了解历史的同时能增强家乡的文化自信。
喜欢文物的朋友还可以关注“凉山日报”公众号。目前,凉山州博物馆和西昌都市报联手打造了一档“凉山宝藏”栏目,用20件本地出土的文物其背后的故事,为读者还原历史,讲述历史,让更多人了解凉山、了解西昌悠远厚重的历史文化。通过凉山日报公众号及时便捷地传播,越来越多的人以智能手机移动终端为媒介,可以在手机上看文物,读历史,读者既是文物参观者、文章阅读者,又是历史文化的受益者和传播者。
新闻推荐
西昌召开“十年之变——大时代的西昌历史记忆”宣传工作推进会 回望“黄金十年”为城市发展留存一段记忆
本报讯如果要为西昌发展留存一段记忆,2007年—2016年的“黄金十年”无疑是宝贵资料。10年来,广阔富饶的西昌大地上...
西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西昌,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