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新闻 西昌新闻 德昌新闻 会理新闻 会东新闻 宁南新闻 普格新闻 布拖新闻 金阳新闻 昭觉新闻 喜德新闻 冕宁新闻 越西新闻 甘洛新闻 美姑新闻 雷波新闻 盐源新闻 木里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凉山州 > 西昌新闻 > 正文

走进小庙、北城、荞地 聆听历史见证发展

来源:西昌都市报 2018-11-16 08:31   https://www.yybnet.net/

“谁不说咱家乡好”魅力西昌竞演复赛第四场(D组)竞演开播

10月26日,“谁不说咱家乡好”魅力西昌竞演复赛第四场(D组)竞演在凉山电视台、西昌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本场竞演,小庙、北城、荞地3个乡镇(街道)讲述的家乡故事既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又有可歌可泣的奉献精神,更有脱贫奔康的迫切希望。

文/本报记者杨玲玲

图/杨正飞

小庙故事

歌颂为发展让路的百姓

小庙街是清朝和民国时期的古镇,地处西南交通要道,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南来北往商贾旅客的重要驿站。过去的小庙,由四座庙宇集聚而成,东有关帝庙、牛王庙,西有观音庙,南有五省庙。五省庙门前过往行人多,路人不知这个庙的名字,习惯称为小庙,小庙由此得名,且一直延续到今天。

21世纪的小庙高速、铁路、机场,四通八达。商贸中心,城市广场等整齐划一,高楼林立,它是西昌的西大门,月城的高新区。小庙,在历史的长河中,记载了许许多多变与不变的动人故事。变的是小庙印象,是小庙的发展轨迹;不变的是小庙的根,是小庙的时代记忆。

小庙乡老党员吴绍国,为支持家乡建设几度举家搬迁,他的故事被人们口口相传赞美歌颂。

50年代出生的吴绍国,是小庙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初中毕业后,靠着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家庭生活逐渐好转。

1977年,小庙乡建设拆迁,初为党员的他,拿着7000元的拆迁补偿款举家搬进了临时搭建的棚房,一住就是3年。这三年里,老吴一家省吃俭用,终于于1980年,在老机场路附近建起了新房,还在临街的一楼开起了小餐馆,日子总算重新开始了。可好景不长,1992年,因机场路扩建,老吴家再次被迫搬迁。

90年代初,在获得28000元补偿款后,按照规划,老吴一家重新建起了楼房,开起了餐馆。2003年,已年近50的老吴,因机场路再次改扩建,不得不举家再次搬迁,再次住进了棚户区。当他亲自扛着铁锤一锤一锤拆掉自己的房子,砸掉的是他半生积攒的心血,换来的是拆迁的顺利完成。

从70年到2000年初,老吴一家共搬迁5次,30年,对于一座城市的发展来说是短短的一瞬,然而对于老吴一家,却是难以言说的“倒带生活”。

老吴说,他再不想搬第六次家了,但如果国家建设需要,家乡发展需要,他一样会积极带头支持。

北城故事

重现深厚历史文化的古城

据史料记载,在西昌境内,一共有11个古城遗址,年代最早始于汉晋,最晚为明清,其中,建于明代的建昌古城,至今保存最为完好。

“城门城门几担高,三十六担高,骑白马,白马高,进了城门看牌楼高……”一首熟悉的童谣,带领观众穿越时空,去看那些发生在古城的人和事。

建昌古城建于洪武,修于宣德,安定、建平、大通、宁远四门之内,衙门军营各有其所,民居集市自成一体,相互照应又互不搅扰,寺庙书院均坐落有序,承教化之责,水仓古井遍布街巷,担养佑之功。

嘉靖十八年,杨升庵滞留建昌城,一路细察慢看后,感慨建昌城布局与工事都非常出色,不愧是西南第一重镇的建式。六月二十四是彝族一年一度的火把节。这天,在彝族通事的带领下,杨升庵夜宿泸山,一睹暮色时分,邛海各岸火把延绵如山火流金的绝景,于是写下“老夫今夜宿泸山,惊破天门夜未关。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的千古佳句。

周尚松是清末举人,他家的老宅是一个古香古色的四合院,至今仍保存完好。得知同学也是保路运动的发起人蒲殿俊被抓,身有五品的官职的他决定保救其出来。他说,当年“庚子国难”,本想出仕尽忠,但进了官场才知国家积重难返,后借丁忧退隐。四川保路的爆发,政局动荡,大清只怕是到头了,时值国家变革之际,能为国家进步多做一点,都是荣幸!

马骀,回族,清末民初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和教育家。马骀不但作画义卖支援前线,还亲赴战地写生,创作出《临敌不惧,勇冠三军》等一批美术作品歌颂爱国英雄,鼓舞抗日士气。马骀时刻不忘家乡,自号“邛池渔父”,作画常用此号钤印和题款。得知家乡重修县志,他特地绘制《西昌八景六名胜图》(共14幅)并制成锌版寄交县志局。

荞地故事

一条洒满阳光充满希望的路

荞地乡距西昌城区52公里,素有西昌市的“金边银角”之称。在西昌市的黄金十年间,荞地乡通过道路村村通、一村一幼的建设,让大山崎岖变坦途拥有致富路,让孩子就近入学走上梦想路,让百姓安心奔小康走上幸福路。

荞地故事,以路展开——

曾经,荞地村民的路是翻山越岭的风霜,是蹒跚举火的夜行,是满山粮食运不出山的惆怅,是遍山的牛羊换不了钱的失望……

曾经,荞地孩子们的路是一天十里山路和九条小溪,是无数次的跌倒和迟到,是一月三五场雨和七八阵风,是无数次的摔伤和泥泞,是放学的时候望着天色飞奔……

在西昌黄金十年间,政府投入大量专项资金,每年坚持实施全乡6个村27个村民小组道路的保畅通工程,建成产业通道和农村通达工程,实现了组组通车道、路路皆平坦。

大力改善民族地区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修建一村一幼、荞地中心校。不仅让孩子们就近入学,彝区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生还实现了生活补助和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

实施“核桃突起、荞麦扩展、畜牧创新”的生态田园经济建设战略目标,逐步减少甚至淘汰与生态环保有冲突的产业,大力发展低碳、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核桃产业”。

如今,荞地村民的路是自由进出大山,产品物资方便交易,换成了新房新家新生活,换成了新桌新椅新习惯的巨变之路。

如今,荞地孩子们的路是通畅的上学路,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许下希望都会一一实现。

荞地人民的路从昨天走到今天,随着脚步往前延伸,洒满了金色阳光,充满了希望。

新闻推荐

排查安全隐患 提升服务能力 西昌运管开展出租车节前安全检查

执法人员在人流量较大区域开展出租汽车路检路查。本报讯作为城市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出租汽车已成为市民日常出行...

西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昌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走进小庙、北城、荞地 聆听历史见证发展)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