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小梦
宋洋走了。这个从天桥区宝华街走出的小伙子,用34岁的生命、100秒的时间和33位乘客的生命安全,生动诠释了什么是忠诚和责任、什么是道德和信念,他所留下的是这个城市永远铭记的感动。
翻开天桥区好人榜,我们发现从来不缺乏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勇士。郑承镇,一位63岁的孤寡老人,在23年里收养了400多名流浪儿童;盖继纲,在公安战线上奋战24年,将人民的利益看得比天高,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挚爱的工作;魏希宝,面对歹徒从容不迫,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还有“当代海迪”钟倩、孝行天下的任化美、白衣天使颜苏萍……一个又一个好人,一个又一个模范,一次又一次壮举,是天桥区实施“四德”工程建设的有力见证。
近年来,天桥区将“四德”工程建设作为提高市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抓手,使“四德”理念渗透百姓心中,为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搭好建设平台“四德”讲给百姓听
近日,天桥区第四届全民学习节启动,这场全民参与的文化活动已连续举办了四年。近年来,像“学习节”一样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四德”工程活动在天桥区遍地开花。为了筑起“四德”工程,天桥区还在全省成立了首家区县级讲师团,通过这一重要平台,分别在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不同层面,对“四德”工程进行宣讲,实现了宣传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
把“四德”讲给百姓听,天桥区在各级文明单位和社区均建立了道德讲堂,不断深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取得显著效果。工人新村北村街道党工委开设老年人饮食保健、青少年科技普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道德讲堂课程。此外,该区还大力推进先进典型选树活动,先后开展了首届“感动天桥人物”、“雷锋式好党员”、“天桥好人”等评选表彰活动,并将“好人”事迹进行整理归并,制作成视频、幻灯片和展板,在辖区进行广泛宣传和巡展,促进社区“崇德尚善”风气的形成。
丰富建设载体“四德”融入百姓生活
“四德”工程建设,并不是“看不见、摸不着”,天桥区将其转化成了丰富多彩、贴近百姓的文化活动,将触角深入每条街道、每个社区,融入每个百姓的生活中。
在社区,天桥区开展了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加大社区环境整治力度,营造整洁优美的社区面貌,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官扎营街道党工委通过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让群众感受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折射出的浓郁的文化气息;泺口街道党工委在18个社区全部建起“社区书屋”,不断满足社区群众对文体活动的需求。
在农村,天桥区立足群众需求,以加强农民素质教育为核心,开展了“道德新风进农户工程”。大桥镇党委在全镇范围内开展评选具有干事创业、尊老孝亲等优秀品质的“大桥之星”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浓厚氛围;桑梓店镇党委积极开展“文明村”评选活动、“崇尚科学、反对邪教”活动,促进婆媳更和气、家庭更和睦、邻里更团结,全镇文明面貌焕然一新。
在青少年中,天桥区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加强长效机制建设。通过实施学校育人、家庭育人、社区育人、文化育人四大工程,组织开展以“心向党、跟党走”为主题的歌咏、读书等系列活动,汇文实验学校开展的“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在全国文明办组织的现场会上做了经验介绍。
深化建设成果志愿服务覆盖千家万户
结合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50周年,天桥区大力倡导新时期雷锋精神,完善志愿服务活动协调机制,探索建立志愿服务保障激励机制,不断扩大志愿服务覆盖面,从而巩固、深化“四德”工程建设成果。
天桥区依托群团和社区老年志愿者组织,推动区内志愿服务队伍由以青少年、老年为主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转变,志愿服务活动由以阶段性为主向经常性活动转变。同时,该区大力推进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化,把学雷锋活动与志愿服务有机结合,实施社区志愿服务行动计划,深化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和残疾人等志愿服务活动。纬北路街道党工委9个社区20多支志愿服务队的近2000名社区志愿者,在各社区以“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为主要内容,广泛开展普及文明风尚、整治公共环境、维护社会秩序、关心下一代以及文化、科技、卫生等志愿服务活动;天桥东街街道党工委成立了便民利民服务队,每月在辖区开展便民志愿服务活动,同时加强志愿者技能培训,让学雷锋志愿服务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本报记者 李小梦 通讯员 刘政)
新闻推荐
作者:刘文根据省领导指示要求,为落实好森林防火责任,各市要根据市级各部门包县(市)区,县级各部门包乡镇、重点林区,乡镇部门包村(居),乡镇干部、村干部包户(包山头、地块)的要求,建立自上而下的包保...
东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阿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