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梅秀丽 通讯员 尹红华 丁兆霞)今年以来,岚山区强力推进“生态岚山”建设,总投资 14.02亿元,开展七项环保重点治理工程,重磅出击工业企业大气污染防治、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冷藏加工企业治理等群众反映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积极回应百姓呼声和期待,实现优生态惠民生。
该区将环境保护的“倒逼机制”传导到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上来,依托转型解决环境问题。突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积极推动钢铁、石化、木材等临港产业清洁生产、热能社会利用、中水大循环利用,推进日钢公司海水淡化项目,有序推进工业“三废”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构建绿色产业链和资源循环利用链。引导支持企业“退二进三”“退城进园”,做好“凤凰涅槃、腾笼换鸟”文章。加快推进重点行业、工业园区的规划环评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钢铁、木材、化工等园区控制性规划编制,高标准开展钢铁、化工产业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工作,争创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和生态园区。加快推进冷链物流、散货堆场、网绳加工等中小项目聚集区建设,努力把各类园区建设成为产业高地、创新高地、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高地。
岚山区对环境安全问题坚决做到“零容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对新上项目严把安全、土地、环保三道关口,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严禁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新上高耗能、高排放、高风险项目。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定期查、重点查、及时查,切实加强对危化品、涉重金属、冷藏加工企业及化工园区、木材加工园区、散货堆场等重点区域、行业的环境监管,对未批先建、偷排偷放、超标排放、恶意倾倒等环境违法行为依法严肃查处。各乡镇(街道)在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基础上,突出抓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十五”土小项目的关停取缔。
该区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环境问题入手,从意见大、矛盾多的“硬骨头”入手,加快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狠抓大气环境治理,今年公布的“岚山区七大环保重点治理工程”,总投资14.02亿元,其中五项涉及大气污染治理。同时,贯彻落实区政府《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4—2015年)》,突出抓好工业废气、化工异味、港口粉尘,堆场、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扬尘、机动车尾气的污染防治及裸露土地绿化,努力实现全区空气能见度持续改善。优化水环境质量,全面推广“治、用、保”科学治污体系,加强对绣针河、巨峰河等重点河流断面的污染防治与监管,做到“谁污染谁付费、谁利用谁补偿”。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分期分批完善城区主次干道雨污管网,突出抓好农村面源污染防治,逐步实现主城区雨污水分流,加快乡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提升生态绿化水平,实施城区林荫绿化,建设林荫道路、停车场、庭院小区和街头绿地公园,对主要路段进行绿化补植整理,对城区裸露地貌进行见缝插绿或立体绿化,实施“三年消灭荒山行动计划”,开展森林村庄评选和争创绿化模范镇活动,加强海岸、路网绿化、水系绿化,进一步增大绿量。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 丁明美)今年以来,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地税局紧紧围绕纳税服务这一核心业务,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通过树立核心理念、优化办税服务平台、健全服务工作机制、拓展服务手段等途径,不断提升纳税...
东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