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孙亚飞蒋鑫王兆锋报道
本报聊城讯“过去五六百元一张的驴皮,现在涨到2000元,即便如此,阿胶厂商仍旧‘一皮难求\’,可见当前‘驴荒\’的严重性。”6月10日,聊城市畜牧兽药局畜牧站站长姜永红一语道破了阿胶生产商所面临的窘境。
“东阿阿胶对原料的选择非常讲究,只选用整张优质驴皮,在驴皮采购上做了大量努力,目前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真正要解决驴皮问题,必须让养驴的人有盼头,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东阿阿胶公司总裁秦玉峰说。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如今,秦玉峰关心的这一问题已经不成问题,自聊城市于全省率先制定的《关于聊城市养驴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以来,不少养驴户从中找到了盼头,为5年后的聊城市成为全国最大养驴基地打下了基础。
“在上世纪90年代,东阿县毛驴数达到了19000头,但随着农机的不断发展,毛驴作为畜力逐渐淡出,加之‘驴马一簸箕\’,也就是说驴产肉少,吃的人也不多,所以驴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少。《关于聊城市养驴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后,这一现状得以打破。去年,东阿县存栏14000头,如今已增加到3万多头。”东阿县畜牧局副局长李柱刚介绍,东阿县作为东阿阿胶原产地和“东阿黑毛驴”地理标志保护地,抢抓全市“打造百万头毛驴饲养,培植新的千亿产业”的机遇先试先行,然而,黑毛驴规模养殖在全国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该县先试先行就意味着冒险。
对此,东阿经过充分的估计和认识后,形成一套行政、政策、市场组合拳,重点破解了“地从哪里来、钱从哪里来、驴舍怎么建、驴从哪里来、肉驴怎么养、驴到哪里去、手续怎么办”七大难题。
“东阿阿胶以每斤16.2元的价格供给我们驴驹,等养到400多斤后,再以16.2元每斤的价格回收,我们养驴户只需要把驴养好就行了。”东阿县瑞龙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郑庆于告诉记者,在县、镇两级召开的肉驴产业推进会上,今年70岁的郑庆于觉得当下养驴是个不错的商机,于是便拿出了13亩土地,与其他4户有意向的村民成立了合作社,并购入了300余头毛驴。“都说养一头驴相当于种一亩地。合作社有了这300头毛驴,一年挣20万元是最起码的。”
得知郑庆于要成立养驴合作社后,县畜牧局还为其送来了全县统一制订的驴舍建设图、养殖技术资料等,其成立合作社所需手续也由镇政府指派的专人负责免费代办,而资金方面,在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下,齐鲁银行按基准利率向他们提供了180万元贷款,为其建舍购驴提供了资金支持。
记者了解到,养驴劳动强度小,技术要求不高,大量农村留守老人为养驴提供了闲置劳动力,而且驴的疫病少、抗病力强、成活率高,目前东阿县、乡、村三级畜牧兽医服务网络,基本能够解决养殖户的生产技术问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东阿阿胶公司是国内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单位,拥有国内唯一一个黑毛驴产业研究院,该院在中国农大、西北农大等聘任教授、副教授级专家11人、本科生以上技术人员20人,搭建了全国养驴专家技术平台,在驴的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繁殖技术、养殖模式设计等领域颇有建树。研究院还与畜牧部门紧密联系,对养殖场开展各种培训。
“为了鼓励发展规模化养殖,《关于聊城市养驴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对验收合格的标准化规模养驴场建设进行一次性补贴:存栏300头以上的场,一次性补贴10万元;存栏600头以上的场,一次性补贴20万元;存栏1000头以上的场,一次性补贴30万元。”姜永红说,《实施意见》出台以来,全市规模化养殖场数量不断攀升,目前仅东阿县300头以上的合作社便达到40余家,其中8家在1000头以上,1家10000头以上。高唐县等县(市、区)规模化养殖场也在建设当中。
新闻推荐
位于聊城东部的小湄河湿地,不仅有污水净化功能,还成为市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资料图)□高田杨小川再次代表全省迎检7月6日,全市迎接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工作动员会召...
东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东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