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午 李栋
近日,一部拍摄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老电影《武训传》重新走进了公众的视野。60年前,这部电影经过短暂的公映后便匆匆退出了银幕。而今天,当这部“新中国首部禁片”浴火重生之后,再次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片中主人公武训生前身后的奇特遭遇,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武训其人其事
武训一生劳苦,为兴办义学,终生未娶。为了筹集学校费用,他在去世之前仍往各地乞讨。
武训(1838―1896),行七,字蒙正,自号“义学症”,谥号“义学正”。山东堂邑县柳林镇武庄(今山东冠县柳林镇)人。武训出身贫寒,自幼经历苦难。一岁时,父亲武宗禹去世,年幼的武训便随母亲崔氏四处讨饭,稍大一些就到地主家打长短工维持生计,期间受尽地主欺凌和剥削,遂打定主意兴办义学,让贫苦人家的孩子上学识字,避免像他自己那样受苦受难。对于家无田产、身无长计的武训来说,兴办义学难于登天。万般无奈之下,他靠乞讨来一点一点积攒办义学的资金。
随着他乞讨兴学的名声越来越响,同情及帮助他的人也越来越多。1888年,经过常年的乞讨积累,武训于堂邑县柳林镇东门外购买一亩八分七厘的土地,建砖瓦房20间,兴办起第一所义学――― 崇贤义塾,并置买230亩田地作为学田。此后几年,他又于1890年、1896年相继创办了临清杨二庄义塾及临清御史巷义塾。
1896年4月23日,武训于临清御史巷义塾(今临清市武训实验小学)的屋檐下去世,终年59岁。
电影《武训传》
1951年2月21日,《武训传》在北京中南海公映,受到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的好评。
1948年夏,武训的命运与一部电影交织在了一起。为了提倡识字运动,普及乡村教育,南京的中央电影制片厂开始拍摄电影《武训传》,孙瑜出任编导,著名演员赵丹出演武训。但影片未及拍摄完毕,因经济困难导致只完成三分之一的拍摄后,即陷入停顿。后版权及胶片被昆仑影业公司买下,在经过周恩来的亲自同意后,于1949年重新开拍《武训传》,翌年10月拍摄完成。
影片先在上海、南京等地上映,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51年2月21日,《武训传》在北京中南海公映,受到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的好评。此后,《武训传》开始在全国上映,社会反响强烈。
批判《武训传》运动
毛泽东专门抽时间观看了这部影片,但他却认为其中有“重大政治问题”。
《武训传》引起的巨大效应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他专门抽时间观看了这部影片。但在观看之后,毛泽东却认为其中有“重大政治问题”。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上发表了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由毛泽东亲自审定。文章认为《武训传》“承认或者容忍这种歌颂就是承认或者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中国历史,污蔑中国民族的反动宣传”。这样一来,该片的命运瞬间发生了逆转,一场由文艺界引发的政治大风暴便由此开始了。5月26日,编导孙瑜在《人民日报》刊文检讨。6月5日,《人民日报》再次刊登了文章《赵丹与武训》,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赵丹。此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对《武训传》的批判运动,该片在批斗会上被多次当反面教材,发表批判文章100多篇,《武训传》也被禁止放映。自此武训由贫民兴学的先驱变成了“奴颜婢膝的封建奴才”,在文化大革命发动后的1966年秋,“红卫兵”更是掘开武训墓,焚尸街头。
为“武训”平反
1986年4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为武训恢复名誉问题的批复》,算是给武训“平了反”。
“文革”结束以后,全国开始了纠正“左倾”错误、平反文艺界冤假错案的工作,但对电影《武训传》的平反却一直未能进行。1985年9月6日《人民日报》刊登《胡乔木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非常片面、极端和粗暴》的文章,被视为为《武训传》平反的转折点。1986年4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为武训恢复名誉问题的批复》,算是给武训“平了反”。现在鲁西北的冠县、临清,有不少以“武训”命名的学校,如冠县的武训高中、冠县柳林镇的武训学校、临清的武训实验小学等,以表达对武训永久的纪念。
新闻推荐
时报9月4日讯 (记者翁利丹)为了寻求满足的感觉,仨男驾驶新车疯狂盗窃,他们专挑乡镇超市下手,俩月时间偷了4家。2012年11月8日凌晨6时许,长清区张夏镇驻地的一超市老板王某慌慌张张地跑到张夏派出...
临清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清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