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忠林到王宅片区改造建设项目现场督导回迁安置楼建设工作,区委副书记、区长孙孟来陪同活动本报记者 杜宁 通讯员 姜晋东 韩飞
隆冬时节,漫步柳园街道,遍地塔吊林立,处处机器轰鸣,发展的大潮汹涌澎湃,“东融西借、赶超跨越”在这里得到全新的诠释,并迸发出强劲的动力——思想政治建设扎实推进,“柳园铁军”砥砺形成,“柳园精神”处处彰显;城镇化建设快速向前,“柳园速度”不断刷新,服务业发展先行区风生水起;社会管理工作持续创新,“柳园品牌”深入人心,惠及民生……凡此种种,挥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将冬季的柳园装点得异彩纷呈。
求真务实促转变,风正气顺帆自扬
“一个地方的工作,成在干部,败也在干部;一个地方的事业,兴在干部,衰也在干部。我们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狠抓干部队伍建设,善始善终,善做善成,确保干部政治坚定、思想纯洁、作风优良、奋发有为。”柳园街道党委书记张月莲的话掷地有声。
为使思想政治教育由无形变有形,便于进行操作和考核,街道党委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决定以建章立制为重点,为思想政治建设打造坚硬的“主心骨”。街道党委先后修订和完善了《党员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机关纪律考勤制度》、《机关财务管理制度》、《公务接待制度》和《公车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了思想政治建设考评的具体标准,实行分类考核,集中评议,综合评分,奖优罚劣。
建章立制提供保障,集中活动形成氛围。3月份,街道集中开展了“思想政治建设月”活动。全体党员干部从本职工作入手,在单位和个人思想政治建设方面查不足,评差距,学先进,促转变,在工作思路、方式方法上议举措,求创新,提能力,营造了浓厚的思想政治建设氛围。3月底,街道党委在区委党校举行了为期两天的党员干部专题培训会,全体党员干部从党的十八大和两会精神解读、廉政教育、依法行政和农村“三资”管理四个专题进行了集中学习,切实提高了政治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廉政意识。
针对街道今年重点城建项目建设任务繁重的实际,街道党委把思想政治建设和“一线工作法”并联推进,创新实施了“优秀人才管理库”制度,对在重点城建项目建设工作中丈量、土地认证、验空、签订协议和拆除等五个环节率先完成任务的一线工作组,记入专门的档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把表现优秀、成绩突出的人员纳入优秀人才管理库,作为评先树优、推荐提拔的重要依据,形成了你追我赶、比学赶超的工作氛围和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也使一线真正成为党员干部转变作风的“主阵地”,学习成长的“大熔炉”,干事创业的“磁力场”。
攻坚克难多壮志,敢叫天地换新颜
征地拆迁工作是城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在“强制”几乎成为征地拆迁代名词,征地拆迁被视为基层工作“天下第一难”的当下,柳园居民的拆迁何以如此积极主动、和谐顺利?“群众路线是根本,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捧在手上。”张月莲书记如是说。街道党委始终坚持拆掉一个旧村、改善一片民生、打造一个亮点、树立一个口碑的理念,把征地拆迁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事前充分了解情况,熟知每户村民的拆迁建议和诉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补偿安置政策;事中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并坚决做到阳光操作,体现公开、公正、公平;事后坚持实事求是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对于少数确有实际困难的弱势群体,在其他途径上给予适当的照顾,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和谐拆迁”。正是以群众路线为统领,征地拆迁工作的“柳园速度”在不断刷新:唐庄棚户区改造项目,仅用10天的时间便全部完成390户居民和82户商户的丈量、验空工作,一个月时间所有房屋全部拆除;后街棚户区改造建设一期项目,10天内全部完成194户居民、120余户商户以及8家企业的验空工作,20天时间全部拆除;豆营棚户区改造建设一期项目,仅用14天的时间完成501处房屋的验空工作,占总数的98%;市城区“五环工程”,10天时间172户居民全部搬迁…………2013年,柳园街道共搬迁居民2500余户,征地面积1200余亩,拆迁面积106万平方米,所有项目均实现了零上访、和谐、快速、彻底的工作目标。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从“拆”到“建”,柳园街道将完善公共设施摆上重要位置,让回迁居民不仅“安居”更“乐居”。回迁安置楼建设上,每个项目均成立由3至5名机关干部、村民代表组成的质量监管小组,对回迁安置楼建设质量进行跟踪监督。回迁小区周边,学校、超市、公交站、医院、警务室、绿地广场等公共配套一应俱全,交付给住户的是一个全方位服务的住房保障“新家园”,确保让广大回迁村民共享城建改革成果。
为让村民住得下、留得住,街道党委严格落实给予失地村民10%的经济适用地和一万元/亩社保基金这一惠民政策,并对村集体资产进行有效整合,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陈庄村通过整合村集体资产,在回迁小区内置换了2万多平方米的商业面积,土城村集体资产整合置换了1.8万平方米的商业面积,利民居委和后街居委也都通过集体资产整合置换使集体经济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充分保障了村民的生活水平,顺利实现了从村民到市民的转换。
为让村民能就业、可创业,街道党委坚持产城融合、一体发展,把打造聊城市服务业科学发展先行区作为城镇化推进的产业支撑,按照“集聚发展、差异经营、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四点两线”战略,着力打造以新东方国际和鲁西商厦为核心的城市中央商业区、以京都国际广场、铁塔商场和银座商城为核心的中高端购物区、以宏达皮革家纺广场为核心的生活配套商业区、以东南片区大型汽车市场综合体为核心的汽车产业消费商业区以及柳园南路、利民路两个服务业发展隆起带。目前,辖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已达42家,形成了面强点亮的服务业良性发展格局。
产业集聚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就业形势的稳定和人民收入的增加。2013年,街道共引进项目30个,到位资金7.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5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7991万元,完成民营经济税收27660万元,辖区新增就业人口1300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19%,预计全年辖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可达2.9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6%、19%。
以人为本求创新,奏响和谐最强音
为确保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既持之以恒又充满活力,街道建立了一套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党员志愿服务体系,星级志愿者评定便是其中的一项特色内容,也是街道以人为本创新社会管理、打造柳园服务品牌的一个缩影。
“我们把社会管理摆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来谋划,从根本上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带着感情做好群众工作,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将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张月莲说。
城市管理上,按照“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巩固亮点”的工作思路,从健全机构、完善制度、开展宣传、加强检查等多方面入手,狠抓城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营造了人人关注环境卫生、全社会参与城市管理的良好氛围,一个“畅、绿、亮、洁、美”的城区环境初步形成。
文化事业上,投入专项资金建立了规范化的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形成了街道、社区、村居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9个社区均高标准建设了农家书屋,在东昌府区第一个实现了社区农家书屋全覆盖,已辐射群众3万余人。建立了老年秧歌队、门球队、京剧票友协会等20余支群众文化活动队伍,在辖区每年演出超过500场,并积极利用辖区高等院校众多的优势,聘请文艺人才每年培训文艺表演队员2000人次以上。
化解社会矛盾上,坚持柔性化解原则,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联动机制,在辖区设立了37个说事点,现场收集群众的难题、意见和建议;落实党员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科级干部“每月一访”,机关干部“每周一访”,社区、村居干部经常访,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对群众反映和干部走访收集的事项进行分类梳理、分级会诊、分责交办,确保事事有着落、件件有结果。今年以来,街道各级干部累计接待群众“说事”316人次,走访群众3000人次,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84件,有力地维护了辖区的社会稳定。
社区服务上,以社区党建为携手、“两新”组织进社区等工程为抓手,因地制宜,用活资源,积极开展各类服务活动,服务群众能力大为增强。陈庄社区设立了“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邀请在辖区居住的代表委员定期接待辖区居民,有针对性地受理和解决社区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龙山社区把文化交流与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相结合,使居民足不出户即可享受文化服务,目前受益居民已达3000余人。
社区管理上,积极探索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居民小组、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为主体的“四位一体”社区管理新模式,通过整合社区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明确各主体功能定位,实现了“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提高了为居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凝神聚力谋发展,跨越赶超看柳园。面对融入“一区一圈一带”的重大机遇,肩负跨越赶超主力军和科学发展先行区主战场的历史责任,柳园街道正凝神聚力、提振气神、卯足干劲,一马当先,争当领跑者,一个和谐、幸福、美丽的新柳园正铿锵走来。
本版编辑/版式杜宁
校对 杨威
图片提供韩飞
新闻推荐
与时俱进 构筑现代农业发展新优势 ——区农业局助推农业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工作纪实张珊 胡俊飞
...
聊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聊城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