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扶村村民免费发放化肥本报记者 张珊 特约记者 胡俊飞
2013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农委的大力支持下,区农业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省、市有关支农惠农政策,立足农业,面向农村,服务农民,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规范工作作风,坚持科学发展观,狠抓粮食生产,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实施现代农业,各项工作有了好的起步和新的进展。
坚持不懈抓好粮食生产
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生产是农业的基础,也是必须抓好的一项政治任务。长期以来,区农业局始终坚持粮食生产不放松,采取得力措施,实现农业全面丰收,农民收入显著增长。
2013年,全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45万亩,总产76.88万吨,比2012年同比增加0.33万吨,增幅0.43%。继2009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11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2012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之后,2013年,我区再次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粮食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为全区社会经济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基础。
抓高产创建。2008年以来,区农业局以粮食高产创建为契机,本着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节本增效、高产优质的原则,把全部生产要素加以整合配置,统一提供优良品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械化作业、统一技术指导和服务,形成了具有鲜明创新特色的高产创建技术体系和组织体系。2013年,我区建立了3个小麦万亩高产攻关核心示范片,在1个镇实施整建制乡镇高产创建。关田、百亩高产示范方。
抓新品种引进。结合我区生产实际,以高产创建为目标,建设中心试验、示范、展示区一万亩,引进优质高产新品种十多个,全区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
抓新技术推广。结合我区生产实际,引进推广新技术。先后推广应用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小麦规范化播种、小麦氮肥后移、小麦“一喷三防”等新技术十余项。2013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范围扩大,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150万亩,配方施肥技术覆盖全区所有行政村,配方肥施用量比例达到化肥使用总量的13.2%以上。争取小麦中后期“一喷三防”财政资金385万元购置农药分发到各镇(街道),印制“一喷三防”明白纸18万份分发到全区农户手中,为减轻小麦赤霉病病虫害及干热风的发生,保证小麦稳产打下基础。
抓科技服务。今年以来,全区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0余场次,开办技术讲座12次,发布农作物技术指导意见9次,印发技术资料25万份,出动宣传车100余台次,培训农民5万人次,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和种植水平。每到关键节口,都分成六个农业技术指导小组,各由一名副局长带队分包具体镇(街道),做好农业技术指导工作,真正做到了“科技服务到户、技术指导到人、良种良法到田”,农业技术人员真正成为了农民的良师益友,是农民最欢迎的人、最贴心的人。
同时,区农业局还致力做好各部门协作工作,同财政、气象、统计、粮食、保险、农科院等单位联系或协作制定应对各种技术措施,确保农民增产增收,仅今年秋季就为全区近11万亩严重受灾玉米争取保险费1600万元。做好了全区78万亩小麦、68万亩玉米良种补贴工作,为全区农民争取补贴资金1460万元;做好了全区粮食面积核定工作,为全区农户获取粮食补贴资金、农资综合补贴9300多万元提供依据。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
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饮食习惯等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食用农产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普通百姓关注的焦点。区农业局认真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
三级联动,齐抓共管。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组建了专门的监管队伍,14个镇街均配备2-4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各村确定1名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形成了区、镇、村三级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格局。
专项整治,把握重点。围绕生产过程控制,突出重点农时、重点区域和品种、重点检测项目,开展专项整治活动,确保肥料、种子、农药等农业投入品100%达到监管。共检查农产品种养基地(企业)、批发市场和农资企业、农资市场等单位20余次,检查农药经营单位300余次,抽检农产品样品1000多个,其中蔬菜合格率均达到98%以上,认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8.2%。
实时监控,加强监管。重点实施了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项目等,今年项目实施完毕通过验收后,我区将被正式命名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作为全市试点建立了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建设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 包含农产品质量监管信息系统、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农资打假执法管理系统、监管网站内容管理系统和专家会诊系统,对辖区内农产品的产、供、销及加工、检测等关键环节进行全程监控, 及时、准确地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信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了东昌府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站,发布优质农产品的信息,展示标准化基地的风采。
积极组织,打造品牌。组织参与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和山东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促进品牌效应的发挥,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东昌甜翠”牌蔬菜、“东昌绿亚”牌乌鸡蛋等一批优质农产品进入大中城市高端超市。截至目前,已通过三品认证的企业、合作社有18家,54个产品,其中无公害农产品34个、绿色产品20个。通过积极动员、广泛发动,今年又有9个企业、合作社积极申报了13个绿色、16个无公害农产品,申报产品数量列全省第二位。到目前5个企业、合作社已通过12个绿色产品的认证,农业部正对12个无公害产品评审中。1个地理标志产品已经过省厅专家初评,环境、产品检测已通过;对到期的3个无公害、1个绿色产品进行了年检、续展。
稳步推进农村经管工作
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农村经济管理是农业部门常抓不懈的一项重点工作。在减轻农民负担、农村财务管理、土地承包、农民信访、农村经济审计等方面着力解决好农民最关心的问题,确保了全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为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保驾护航。
积极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我区共开展了两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试点涉及22个村,3235户承包户,18023.27亩承包土地。今年,我区凤凰街道闫庄村、郑家镇辛庄村被确定为第一批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同时开展学习培训18期,培训人员300余人。第一批试点村(郑家镇辛庄村、凤凰街道闫庄村)已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共与285户村民签订了土地承包合同,确权地块1456块,面积1953.27亩;第二批试点村共9个乡镇20个村,共计2950户,耕地面积16070亩,申请经费80.35万元,各镇、街办公等费用70.35万元已拨付到位,并已完成人口、地块信息录入,绘制完地块草图,只等待确定软件公司进行航拍。
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积极指导各镇(街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工作,全面落实农村集体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充分发挥政府在土地流转中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行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大力推进农村土地多元化流转,在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持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民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发展高附加值、高收入的农产品,着力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最大限度的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和农田基本建设,引导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全区总耕地面积67.51万亩,农户家庭承包土地流转面积达10.08万亩,占农户承包土地总面积的14.93%,完成全年计划的106.65%。
其中,山东聊城亿沣连锁超市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亿元、流转土地1万亩,在郑家镇蔡庄村及周边村庄,建设亿沣万亩农业生态示范园。到目前为止,已流转土地1200亩,建设冬暖式大棚21个、大拱棚150个;山东福和机械有限公司与河北客商在我区闫寺街道冯庄村流转土地3000亩,共同投资兴建现代中药种植基地。该项目总投资为1.6亿元,包括观光、旅游及生态环保、中药科研深加工。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进行运作,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农企合作,农户不仅可将土地租给企业,每年收取租金,同时又可到土地承包企业打工,得到双份收入。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培育联户经营、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巩固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面,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共403家,入社社员1.1万人,辐射带动农户5.9万户,开展农社对接合作社15个,申请农银对接合作社5家。同时主动与合作社联系,组织各种培训学习,其中合作社能力提升培训7家,信息员培训 7家,新型农民创业培训30家,并发展促进会会员11家。
在今后的工作中,区农业局将进一步抢抓机遇,结合我区实际,确保国家政策的贯彻落实,调整大思路,培植大龙头,建设大基地,整合大资源,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二次创业”,提升标杆、调高目标,尽快做大做强,为我区农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努力开创我区农业发展的美好明天!
本版编辑/版式张 珊
校 对路祎祎
图片提供胡俊飞
新闻推荐
...
聊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聊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