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新闻 临清新闻 阳谷新闻 莘县新闻 茌平新闻 东阿新闻 冠县新闻 高唐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聊城市 > 聊城新闻 > 正文

文朱海波今年春节难得有几天清闲的时间便带着家人到故

来源:东昌时讯 2014-02-27 11:34   https://www.yybnet.net/

文/朱海波

今年春节,难得有几天清闲的时间,便带着家人到故宫一看。

大年初三,聊城正是阴雨连天、雾霾重重,可北京的天气好的出奇,太阳挂在湛蓝的天空,晴空万里,阳光刺眼,这难得一见的好天气让人游兴大增。一大早,我们乘公交直奔故宫而去,本以为春节期间游人稀少,没想到和“五·一”、“十·一”几无二致,中国人真是游兴不减啊。

故宫,本名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从建成到宣统三年(1911年)帝制终结,492年中共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并对全国进行统治。在中国历史上,几乎伴随着每一个强大的王朝,都会有宏大的宫殿建筑群,如秦朝的阿房宫、汉朝的未央宫、唐朝的大明宫等,但随着封建王朝的土崩瓦解,这些宫殿也毁于战火,“只有那虚名儿与后人传”,唯有故宫巍然屹立,供后人凭吊、瞻仰。

唐朝诗人杜牧描写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虽有夸张成分,但也可看出阿房宫的气势与规模,阿房尚且如此,何况紫禁城,这个世界最大规模的古代建筑群、东方大国五百年的政治中心呢。走在偌大的殿宇间,穿行于不息的人流中,顿感天地之宏大,个人之渺小,小小的我不妨也来凑凑热闹,絮叨絮叨个人的感受。

依我看,紫禁城有“三多”:花钱多、规矩多、说法多,且听我一一道来。

先说花钱多吧。紫禁城从修建到现在,中间几经雷击,也几经战火,建了再毁,毁了又建,到底花了多少钱,是没人算得清的。里面的各种山石、木料、砖瓦等绝对都是全国一流的,那时的人再大胆,也不敢用假冒伪劣来糊弄皇上,那是要杀头的,据说建城的砖全都是从咱们临清生产的,砖上都要刻上烧制者的名字,一旦出了问题,想跑都跑不掉,这可能是史上最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吧,据统计,光这一项耗银就达300余万两。还有那些巨木,明代用的是楠木,采自云贵川,清代采用的是巨松,采自东北老林,真不知靠肩扛手抬是怎么弄来的。太和殿内的墁地方砖,俗称“金砖”,来自千里之外的苏州,是皇室专用,虽无半点黄金的成分,却选料精、质地细,工艺复杂,敲之有金属之声,冠以“金砖”倒也不虚。除了这些,还有不可胜数的奇珍异宝、名贵花草等,唯让人“点头咂舌”而已。

让人难忘的还有保和殿后面的云龙石雕,上面雕刻9条立龙腾于流云中,下端是海水江崖,四周饰以蕃草图案,整个石雕重约200吨,至于雕刻前毛坯的重量,更是可想而知了,这块石料采自北京百里之外的房山,为了运它,动用了上万名劳工、一千匹骡马,沿途每隔一里挖一口深井,于严冬时汲水泼路,结冰后用旱船拉运。我真不知是该佩服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还是痛惜于皇帝的穷奢极欲,亦或是叹服高度中央集权的无所不能。

再说规矩多。《红楼梦》中写林黛玉进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侯门深似海,规矩多。与皇家规矩相比,小小贾府又递不上招了。皇帝一辈子从生到死、一年中从春到冬、一天中从晨到昏,几乎都生活在各式各样的规矩中,从这个意义上说,皇帝好似一个高级的囚徒,外表看着光鲜,内心的痛苦可能也不为人知,其实看看紫禁城那高大的城墙,在起到保护皇帝的同时,也隔绝了与外界的联系,偌大的紫禁城与高级监狱竟颇为相似——真奇怪,不知为何有这种想法。

皇家规矩有多多?我不是研究清朝礼仪方面的专家,不好回答,但可以以宣读诏书一项小做说明。明清时期,天安门是皇帝宣诏的场所,每逢重大庆典,城楼上都要设立宣诏台,届时先由礼部在太和殿奉接皇帝诏书,钤盖宝印,恭敬地放置在云盘中,置于龙亭内,抬出太和门、午门、端门,登上天安门城楼,再恭敬地放到宣诏台的黄案上,由宣诏官高声诵读。文武官员依次列于金水桥南,面北跪地而听。宣读毕,再将诏书放在一只木雕金凤口中,用黄绳从天安门正中堞口系下,礼部官员托着云盘在下面跪接。然后在仪仗导引下,用龙亭抬至礼部,经黄纸誊写,再颁行全国,这就是“金凤颁诏”。礼仪够烦琐的吧,现在想想,这也是个技术活,不是什么人都能干的,要是从上面放绳的和下面举托盘的不在一条线上,那不弄笑话了,要知道,在如此庄严肃穆的场合,弄笑话是要杀头的。

想起了年初二在天坛旅游的事,大约也与皇家规矩有关。大家进了正门,一股脑地站在中间甬道上,都想走走皇帝曾走过的路,沾沾皇家的贵族气。看到这种现象,导游忙讲解,“甬道的左侧是皇帝走的,右侧是大臣走的,而走甬道的是抱着牌位的太监。”大伙一听,哄然散开,尤其是男同志,脚下像安上弹簧,纷纷朝两边蹦了过去,生怕没沾上皇帝的灵光,却沾上太监的晦气。

还有“说法多”。如果说前“两多”凸显了皇权制度的专横,那这“一多”则是为这种专横提供“理论依据”的,应有两个目的,其一是皇权神授,说明皇权来历的正当性;其二是皇权永固,让天地万方都来保佑皇家的位子永远坐下去。这种种说法既有愚民的成分,也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好象也不应该把它们一棍子打死。

先从紫禁城名字的来历说起吧。古时候,人们认为紫微星(即北极星)位居中天,众星环绕,为天帝居所,故称“紫宫”。皇帝自称天子,所以也用紫微星垣来比喻自己的居处,皇宫就取“紫微正中”之义,建在北京城的中心,又由于这里戒备森严,是不可随意逾越的禁地,“紫禁城”的名称也就由此得来,这名字本身就充满了皇权神授的意味。

古人认为,世间万物皆分阴阳,性别中男为阳,女为阴;方位中前为阳,后为阴;数字中奇为阳,偶为阴……,体现在紫禁城的建筑中,就是将属于阳的外朝(即三大殿)放在前面,将内廷(即后三宫)放在后面,而在后三宫中,皇帝处理日常事务的乾清宫在前,皇后居住的坤宁宫在后,且乾和坤分别代表了男和女,清和宁代表了美好祝福,这是不是代表了古人的天人合一思想呢?

还有一个说法,可能确有其事,但“说法”肯定是附会的。1908年,末帝溥仪登基,当时他只有三岁,还是个吃奶的孩童,那天天不亮就被从热被窝里拉出来,估计很不高兴,在接受群臣朝拜时,不知是受惊吓还是别的原因,竟哇哇大哭起来,站在旁边的他老爹醇亲王载沣小声说,“孩子,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他的意思是朝拜仪式快完了,让小儿子再坚持一会,没想到,三年后,大清王朝土崩瓦解,载沣一语成谶。不知这个说法算不算。

在《明朝那些事》中也有关于“说法”的记述,农民起义领袖徐寿辉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国号叫“天完”,他的意思是在“大元”上面压上重重的一笔,把元朝压垮,可我总感觉像是“一天天完蛋”的意思,当然,最终这个政权也没撑多长时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紫禁城见证了中国历史,也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它的每一寸土地上都发生过这样那样的故事,有的温文尔雅,有的刀光剑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今天的紫禁城早已不是皇家的私有地,她正敞开胸怀拥抱五洲四海的游人,让人们驻足于此,抚今追昔,思绪万千。行文至此,忽然想到了《三国演义》最后的四句诗,略加改动当作结尾: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千古帝王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本文作者为《聊城日报》理论部主任)

新闻推荐

市水产局来我区调研渔业生产情况

...

聊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聊城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文朱海波今年春节难得有几天清闲的时间便带着家人到故)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