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念辉 特约记者 朱健双
整洁透亮的三室一厅,时尚的布局,崭新的家具。“事实证明,拆迁不是一件坏事,它只会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东昌府区三里铺小区的回迁户刘保丁在自己120平米的回迁房里深有感触地说。三里铺小区居民幸福的生活现状正向市民说明:通过拆迁,拆出了宽敞新居,迁来了幸福生活。
给力:拆迁不失居,失地不失业
现居住在三里铺小区的刘保丁是古楼街道办事处三里铺回迁居民,也是三里铺居委治保主任。今年58岁的他,在08年拆迁的时候分到了三套住房。同样在这次拆迁中,三里铺的300多家村民都分到了至少两三套房子,有的更是多达十几套房产。在这些数字背后,回迁居民收获的,则是实实在在的实惠和利益。
“城中村改造让我们得实惠。现在我们村几乎是家家做生意、户户有存款,可以说是拆迁不失居,失地不失业,日子过的杠杠的好。”搬进新居后,刘保丁在对面的香江开了一家建材卫浴洁具店,经营非常不错,现在家里车就有三辆。据刘保丁介绍,拆迁以来,三里铺村很多年轻的村民选择了自谋职业,他们利用补偿款经营一些投资少、风险小的商贸项目,如服装店、五金店、小吃店等,都经营的不错。而年龄偏大的村民则把分得的房子进行出租,每个月的收的租金就多达五千多元。
对比:拆迁带来了高品质生活
“我一直在做生意,拆迁对我来说不过是住处从平房变成了楼房。但是从长远看,最大的差别就是环境卫生有了很大的改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2011年搬进新楼房的刘保丁感慨的说,起初很多村民对旧村改造有抵触情绪,不愿意抛弃原先的平房,但搬进来就尝到住楼房的甜头。以前的小破房阴暗潮湿,有些地方都发霉了,冬天也没有暖气,甚至在屋里都得带棉手套,取暖就靠煤球炉子,脏冷不说,每年买煤也得两三千元。过去没有自来水,全村人吃水都要靠村里的土井。现在做饭有天然气,看的是卫星电视,住上楼房后有了专门的洗浴间,还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冬天也能洗热水澡,别提多方便了。
如今,刘保丁把自家的店交给孩子去打理,他和老伴住在舒适的新房里,每天早晚出去在运河边散散步、跳跳舞,上午去家对面的店里看看生意,下午和过去的老邻居们聊聊天、打打牌,不时的去香江社区组织的夕阳红秧歌队里扭扭秧歌,日子过得悠闲自得。
展望:幸福的日子越过越好
“还是党的政策好啊!”在采访中,刘保丁说最多的就是这句话。“改革开放以来,我见证了聊城的巨变和腾飞。交通,从牛拉车到拖拉机、小汽车;服装,从粗布、洋布到西装、婚纱;住房,从土坯房到大别墅……现在,从城市到村庄,居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照俗里说,现在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城市有城市的记忆,村庄也有村庄的记忆,每个老宅子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都是生活在那里的人的历史。”刘保丁说,回忆以前的“苦日子”,他对现在的生活充满了感激。闲暇之余,做过民办教师的刘保丁会写一些三里铺村的历史,作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下去。
新闻推荐
...
聊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聊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