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里烈士陵园,2015年进藏的西部计划志愿者陈锦讲解着原中共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一生的故事,刻在纪念碑前的对联述说着人们对他的敬佩:“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事业重如冈底斯山。”
“我是因为孔书记才知道了阿里。孔书记真的特别伟大。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的责任和担当。”陈锦说。她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并自愿将原本一年的西部计划服务期再延长一年。“来了阿里,亲眼见到当地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让我觉得能成为一名党员很光荣。”
孔繁森1944年出生在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在党的教育培养下,他参军、入党,后来转业到地方。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当时担任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欣然赴藏。
“我们共产党员无论在哪里工作都是党的干部。越是边远贫穷的地方,越需要我们为之去拼搏、奋斗、付出,否则,就有愧于党,有愧于群众。”以此情怀,孔繁森在藏期间先后担任岗巴县委副书记、拉萨市副市长、阿里地委书记。赴藏前,他请人写下“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进藏后,他又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的豪迈誓言。
在西藏最艰苦的阿里地区,藏族农牧民称孔繁森为“药箱书记”。孔繁森对自己节俭,而对他人、对藏族同胞却是那么慷慨大方。在西藏工作的近10年间,他收养了3个藏族地震孤儿,省下的工资,大部分都用在补贴困难藏族群众身上。
而阿里的发展更是凝聚着孔繁森的全部心血。短短一年多时间,走访98个乡镇,行程8万多公里……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阿里发展的思路在孔繁森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
令人痛惜的意外发生在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的途中,因为一场车祸不幸殉职,时年50岁。人们料理他的后事时,看到两件令人心碎的遗物:一是他仅有的钱款——8.6元;二是他的“绝笔”——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这12条建议既包括了设机场、修国道、建电站等改善阿里能源交通“瓶颈”的对策,也涵盖有财政、民生、教育等群众所关切的问题。
(据新华社拉萨7月2日电)
新闻推荐
□周海辉今年来,聊城高新区顾官屯镇计生办、计生协采取“三项服务”举措,全面提升计生工作群众满意度。便捷服务。通过发放便民卡,公开相关办事程序,简化办事程序,符合条件手续齐全...
聊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聊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